說起《舌尖上的中國》這部非常成功的紀錄片大家一點也不陌生,自從2012年出了第一季后就一直保持很高的活躍度,而影片中提到的美食也成了城市的名片,畢竟“這世間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如今吊車出租,《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也在緊張的拍攝中,預計明年可以和大家見面。今天小編為大家講一講關于《舌尖》的故事。
先說點厲害的,再次勾起大家的味蕾。在當年,《舌尖》作為央視的重點項目,制作組走遍了全國70多個拍攝地,歷時13個月拍攝完成。經歷了5年的洗禮,這部經典的紀錄片在某豆的評分一直保持在9.3的高分,這個分比年年都播,播了十幾年的《亮劍》都高,真可謂傳奇。
下面為大家說一說這部美食類紀錄片為什么一夜爆火,然后分析一下為什么《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讓不少觀眾失望了。
其實,這部紀錄片火是必然的。上映的那年是2012年,國際油價開始低迷,隨之而來的中國的經濟也受到波動,然而房價卻一直不低,并且在外務工的人越來越多,“留守兒童舌尖上的中國電影版,留守老人”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在那樣一個年代里,出現了這樣一部精神上的佳作,必定會讓前期的口碑迅速積累,并且獲得大量忠粉。
其實它成功的原因除了“制作精良、適逢網絡時代、風格創新,擁有央視這個大IP”之外,還有另一重要原因便是:它是一部“商業片”。這部紀錄片定位非常準確,它拍出了就是為了給大多數人看,主題表達要符合收視率。而且它對觀眾妥協了,它采用了觀眾都喜歡的“敘事法”,因為絕大多數觀眾都喜歡聽故事。《舌尖》整體結構是由多個故事單元串聯起來的,情節上又銜接緊密,穿插之中不讓觀眾有太多的感情空當,這種用敘事的手法來掌控節奏和觀眾的情感的手法就像電影中的快鏡頭,讓觀眾看完紀錄片之后覺得很充實,又身臨其境。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哦:“《舌尖》給你留下最深刻的東西是什么呢?”“食物、故事還是那磁性的聲音?”,或許故事大家記不大住了,但是聲音還會縈繞在耳旁。沒錯舌尖上的中國電影版,正是這種聲畫之間的配合得當,讓這部本就精良的紀錄片更加出眾,每每聽到那引人遐想的聲音,便會管不住自己的口水。這樣就使得《舌尖》非常接地氣,而且可看性,趣味性也會提升很多。
最后一點成功的原因想必就是情懷了。有的人覺得“情懷”這個東西可有可無,但是一部高端的,有地位的優秀的紀錄片都會有情懷這一元素吊車,不是為了撐起自己的面子,而是必須要有那一份來自內心,來自觀眾內心的認同感,而這種認同感就是共有的情懷。情懷是無形的,可是那份認同感,那份歸屬感是無法替代的。
最后講一講,為什么《舌尖2》為什么會讓觀眾覺得制作不用心,讓觀眾失望的原因吧。簡單的說,“本末倒置”。即故事多過了美食。讓本來是一部講述美食的紀錄片,成為了宣傳某事個人事跡的宣傳片。煽情之處多且過。為了收視率編造某些故事,滿足觀眾的某些心理需求,這確實不應是一部紀錄片該做的事情。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