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一公司1945-- 2025翻開被歲月塵封的珍貴記憶
挖掘一航人共同的歷史財富
本期《筑港鉤沉》欄目
讓我們走進大連“611”工程
探尋筑港人助推“原油下海”的歷史
1960年,波瀾壯闊的石油大會戰在松遼平原打起,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大慶石油人憑借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歷經三年,拿下了大慶油田。
寺兒溝油品碼頭(“611”工程)
1963年,大慶原油進入盛產期,鐵路運輸飽和,制約原油產量繼續爬升,“以運定產”成為大慶油田生產的“尷尬”。1965年,由交通部第一航務工程局第三工程處建造的
我國第一座現代化油港
——大連港寺兒溝油品碼頭(編號“611”工程),
成為大慶原油運輸的第一條海上通道。
“611”工程是在原有設施基礎上改造擴建的項目。新建內容主要有四萬立方米原油罐以及相應的卸車、裝船和加溫消防等配套工程。其中的關鍵和重點是三座半地下式一萬立方米鋼筋混凝土原油罐施工。這是筑港隊伍第一次從事鋼筋混凝土油罐施工。
“611”工程混凝土儲油罐
一航局改進了混凝土材料配合比,增長混凝土養護期,搭設夏季防曬,冬季防凍的遮蓋等措施,攻克了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難關,順利完成油罐澆注,保證了工程質量。
寺兒溝油碼頭1號棧橋 1號棧橋碼頭接長是“611”唯一水工工程,為提高原油輸出能力,新建橋墩一個,由并列安裝的兩個混凝土沉箱做主體,上部安裝方塊,而后現澆混凝土面層。沉箱采用兩次接高工藝,在預制場預制沉箱下半部分,溜放下水,拖至水深足夠的碼頭停靠后,接高到設計高度。這是我國第一次進行沉箱接高施工,在筑港史上留有濃重的一筆。
寺兒溝油品碼頭(“611”工程)
面對寺兒溝油品碼頭擴建工程這一能源安全戰略項目,一航局在集中人力物力方面做了最大的努力。最終,在參加會戰的各單位共同努力下,按期完成了任務。
1965年12月,項目正式投產,碼頭原油通過能力達330萬噸,極大緩解了沈山鐵路和津浦鐵路運輸大慶原油負擔過重的難題,為原油輸往華東各大煉化基地提供了便捷的海上通道,也為日后建設大慶原油管道運輸配套工程——秦皇島一期原油碼頭和大連港鲇魚灣十萬噸級原油碼頭積累了經驗,助推大慶油田越過年產千萬噸大關,把“貧油國”帽子甩進了太平洋。
來源:中交一航點贊航一,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