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二公司環保旬閱覽一線經驗談Experience sharing房建施工用水再利用從“浪費”到“省錢”的小妙招
歡迎常州項目安全總監苑金同帶來環保管理分享 ——
房建項目進入主體施工后,現場光鮮的背后,藏著不少環保小挑戰。比如泵車、泵管清洗時產生的廢水,砂漿攪拌機沖洗后帶出來的污水,這些水看著不起眼,實則藏著隱患:不僅pH值、懸浮物容易超標,要是沒管好,順著地面縫隙四處流淌,輕則讓工地變得泥濘不堪,影響整體形象;重則可能滲入土壤、污染周邊水體,招來環保違規風險。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不過在我們常州項目,這些廢水并沒有成為“負擔”,反而通過一套簡單實用的辦法實現了“變
廢為寶”。今天就把具體做法拆解開,給大家做個參考:
污水收集系統:從“四處流”到“定向走”
很多工地的廢水問題,根源在于“沒管好源頭”。我們在施工前期就做了兩件事:
算清“水量賬” :先統計高峰期的施工用水量——比如泵車每天清洗20次,每次用水量約30升;每臺攪拌機每天沖洗2次,每次20升…… 算清這些數據后,專門建了匹配容量的水泵房,保證收集和處理能力夠用不浪費。
布好“收集網” :除了常規的便道兩側雨污水管道,重點在地庫上方設計了“隱形收集系統”:用20厘米寬的排水溝,沿著泵車停放區、攪拌機操作區邊緣、砂漿罐周邊鋪設,溝底做1%的坡度,讓廢水自然流向沉淀池;在排水溝入口處加了一層格柵,先把石塊、混凝土殘渣等大顆粒雜物攔住,避免堵塞管道;地庫區域的收集管道特意選了耐腐蝕的HDPE雙壁波紋管,一般生產污水如潤管、洗泵、養護用水等廢水均成堿性,普通鋼管及鍍鋅鋼管均在造價、耐腐蝕方面效果欠佳,且后期維護成本較高。
處理+回用:簡單兩步,廢水變“可用水”
收集到的廢水,不用復雜工藝,關鍵在“沉淀到位”:
沉淀池分三級:第一級讓大顆粒泥沙自然沉降(大概2小時就能清一層);第二級加少量絮凝劑(比如聚合氯化鋁),讓細小的懸浮物抱團沉淀;第三級再靜置1小時,確保水質清澈。
處理后的水直接用管道引到灑水車儲水箱,每天早晚給工地便道灑水降塵。之前沒做這套系統時,每天要拉6車自來水灑水,而采用處理后的廢水進行灑水,一個月下來能省近600元水費。
順帶解決的“隱藏好處”
做好這套系統后,不僅環保合規了,還順帶解決了兩個小麻煩:工地地面再也不會出現“污水橫流”的情況,工人走路、材料運輸都更方便,間接減少了滑倒、絆倒的安全隱患;每次環保檢查時,這套“收集-處理-回用”流程一目了然,不用臨時突擊整改,省心不少。
其實施工環保不一定非要“大投入”,像這種從實際場景出發的小設計,既能解決問題,又能省下成本,何樂而不為?
你們項目在環保管理上有什么更巧的辦法?歡迎在評論區分享,咱們互相取經~
來 源 | 常州項目供 稿 | 苑金同編 輯 | 方耀庭推薦閱讀環保旬閱覽 | 土地界的 “臨時工”“急先鋒” 和 “救火隊員”,你分清了嗎?
讓世界更暢通讓城市更宜居讓生活更美好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