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壩基坑(水電七局 供圖)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九層之臺,起于累土。2018年11月初,位于大渡河上源河段的世界最高礫石土心墻堆石壩(312米)基坑開挖到底,這也標志著水電七局承建的雙江口水電站大壩施工向填筑轉序邁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從建立到成長,水電七局與大渡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樂成七局 和融世界”的企業文化核心正是源于大渡河畔。五十余年過去了,水電七局在大渡河留下了太多的印記——從丘陵寬谷的銅街子到峽高谷深的雙江口,七局人在大渡河上一路引吭高歌,砥礪前行,不斷攀登水電建設技術高峰。
“在母親河上建好世界級工程”,對水電七局而言,不僅是歷史的傳承,更是對打造質量效益性一流綜合建造企業提出的更高要求。
雙江口智慧工程指揮中心(水電七局 供圖)
“智慧”引領
施工現場,一幅“建設智慧工程 鑄就世界高壩”的標語在高山密林中尤為醒目。
何謂智慧工程?智慧工程是以質量監控全覆蓋、進度管理動態化、施工過程可追溯、灌漿過程全控制為目標,對水電工程大壩從料源開采、運輸、摻和、加水、鋪攤、填筑、檢測、驗評等施工全過程的智能管控。簡而言之,就是將先進信息技術和施工管理深度融合。
為了建設智慧工程,業主與三峽高科、天津大學等校企合作,“智造”世界級高壩,目前已完成總體基礎模塊,并且在上下游圍堰施工中運用。水電七局對口成立信息化中心,以常規施工與智慧工程管理相結合的“雙保險”,將實時采集的施工數據轉化為圖形進行分析,更直觀地監控現場施工質量,同時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
例如在施工現場,項目部主要安全管理崗均配備了智能安全帽,通過智能安全帽實時定位、活動軌跡查詢、視頻監控、組網對講及身份識別等單元腦,與云服務器數據庫組合關聯,并輸出相關預警通訊信息,實現了工程安全風險預知、預警、分級管控,并對突發事件進行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
從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靈活運用,智慧工程已成為雙江口大壩施工管理的關鍵一環。
上游圍堰(水電七局 供圖)
質量過硬
滲水率作為圍堰的核心指標之一,是檢驗大壩工程質量的關鍵。雙江口水電站110米左右的圍堰甚至比許多電站的主壩還高,對質量和安全都提出了極高要求。
說到圍堰工程質量,項目部副總工劉宏武充滿自信:“今年汛期十年一遇的洪水,我們填筑的圍堰滲水量每小時僅270立方米吊車公司,為設計標準的二十分之一。”
為什么能達到如此高的質量標準?除了較好的地質條件這一客觀原因,更多的是靠施工過程中的管控,“將質量放在第一位去對待,每一個施工細節高質量完成。”這是項目總工程師劉經彪對現場施工的要求,也是七局人建設高標準圍堰的“秘訣”。
基礎決定高度。從阻水帷幕到心墻土工防水,從材料的檢驗到每一個焊點的把控,水電七局建設者將工匠精神做到極致。除了圍堰,大壩灌漿洞室開挖成型質量和岸坡預裂效果等都受到業主、監理領導的高度肯定。國電大渡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涂揚舉在現場檢查時高度肯定水電七局填筑的圍堰,稱其為基坑安全度汛提供了強大保障。
左壩肩預裂效果(水電七局 供圖)
安全護航
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和橫斷山脈北端與川西高原結合部的雙江口水電站吊車,地質條件復雜,安全風險極大。初到雙江口的水電七局建設者在左右壩肩岸坡開挖過程中,發現岸坡危巖體對后序基坑開挖支護及面板混凝土澆筑過程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安全問題刻不容緩,項目部技術人員以對工程負責的態度,主動協同業主、設計專家組和監理單位,對基坑施工區域危巖體進行了聯合排查,共發現危巖體14處,項目部及時召開危巖體治理專題會議,并根據危巖體特征下發左右壩肩危險源治理專題方案。
由于危巖體分布在陡峭的高邊坡上,治理區域無機械通行便道,所有材料、設備周轉均靠人工搭建排架,手抬肩扛。危巖體治理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不只是針對危巖體本身對基坑開挖的安全影響,更重要的是工人們每天早班必須進行“班前5分鐘安全教育”國電大渡河流域水電開發,要嚴格做好安全保護措施,遵守施工程序,將安全準繩固化成實際行動。
站在左岸觀景平臺遠遠望去,工人師傅們頭頂烈日行走在懸崖峭壁上,排險、鉆孔、插桿、注漿、掛網、噴護,有人說他們就是水電“安全衛士”,也有人說他們是水電“蜘蛛人”。
在雙江口水電站的建設中,建設者們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水保理念,利用水保環保APP加大監督力度,切實用實際行動開啟“綠色雙江口”水保環保新變革,著力提升庫區環保水保形象,為川西北生態阿壩示范區建設奉獻全力。
如今,雙江口水電站大壩由于其特殊性和唯一性,儼然已成為中國水利水電領域專家、學者“華山論劍”之地,引領著國內三百米級筑壩技術的最高水平國電大渡河流域水電開發,也成為水電七局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五十多年來的深厚積淀和光榮傳統,激勵著七局建設者在大渡河上創造新的紀錄,也續寫著水電七局與母親河新的故事。(文 朱隱 何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