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蘭花開,春潮涌動。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于3月15日勝利閉幕。廣大代表委員聚焦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履職盡責,在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上雙向發力,同心共筑中國夢。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
會議期間,國內外媒體多形式、多視角、多層次宣傳聚焦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履職盡責的成果,宣傳廣大代表委員參與國是、議程建言的風采,弘揚了主旋律,凝聚了正能量,畫出了網上網下同心圓,為大會成功召開作出了突出貢獻。
兩會現場
作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典型代表,鐵建重工在兩會期間備受媒體關注。全國人大代表、鐵建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飛香多次通過主流媒體發表履職建言,展示企業創新成果,傳遞鐵建重工新時代朝氣蓬勃、銳意進取的新國企形象。
下面,一起來盤點劉飛香代表的兩會“媒體時刻”:
央視《新聞聯播》
談參會感受
央視《新聞聯播》
在央視《新聞聯播》的采訪中,劉飛香代表抒發參會感言:“我們一定要開好這次大會,以實實在在的成績,為新中國70周年華誕獻禮!”
央視財經頻道
談產業發展
央視財經頻道
在央視財經頻道《經濟信息聯播》的采訪中,劉飛香代表表示,近些年,商務部在海外開展了中國工程機械品牌推廣系列活動,不斷提升了企業的海外品牌形象和品牌影響力。中國工程機械整個產業去年打了一個翻身仗,大量的工程機械出口,特別像地下工程裝備,由過去的進口到填補國內空白,到反過來出口走向海外。
人民日報
談創新發展動力
人民日報
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劉飛香代表說,應重點從供給端發力,尤其是從產品的設計、研發、高端制造等價值鏈上游著手,推出數字化、智能化和現代化的產品,不斷滿足人們的消費升級需求。
人民網
談制度改革
人民網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飛香做客人民網兩會訪談,暢談“深化制度改革 構筑創新型國企”。 劉飛香表示,科技創新釋放強勁動力,歸根結底在于企業以管理為抓手,抓住改革創新工作的“牛鼻子”,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深化制度改革 激發企業活力
驅動中國鐵建重工跨越式發展的原動力是什么?劉飛香認為,是主動跳出既有制度的束縛,探索創新“三項制度”改革、組織架構改革、內控體系改革、卓越績效考評等,不斷推動企業科學運營、高效運轉。他指出,決定企業成敗的主要因素是內因、內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在于改革創新,改革創新的目的是要持續打造和積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物競天擇、強者生存,是自然界的叢林法則。劉飛香表示,鐵建重工遵循這一法則,制定了以優勝劣汰為基石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為避免員工把行政職務晉升作為唯一通道,鐵建重工以“三項制度”改革為核心,構建起職務制、職銜制和技能制3種員工職業發展通道,引導員工跨崗位、跨單位(部門)循環流動,昔日邁四方步拼資歷者,被倒逼成職業通道上的奔跑者。
構建現代化國企,除了激發人的活力,也隨車吊要打通機構的活力。劉飛香表示,2018年底,鐵建重工根據新的市場形勢,對組織機構又進行了新一輪優化調整。一方面打破過去職能式與金字塔式組織架構,減少和取消研發、營銷、服務、供應鏈等中心機構管理層級,將所屬部門全部作為集團業務或職能部門,構建更加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在“互聯網+ERP”的扁平化組織架構上,在有形組織架構基礎上,建立基于“互聯網+”的線上、柔性化、平臺型組織等扁平化架構。扁平化組織,并不意味著事無大小主次。在具體運轉中,通過大部門制與小部門制相結合的職能互補模式,為在前線打仗的產品事業部和子分公司提供組織保障和快速服務。
構筑創新型國企 實現轉型跨越
強化創新驅動,打造科技創新引擎,是中國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必由之路。“鐵建重工從產業定位到技術創新,從研發機制到研發機構改革,趟出了一條創新驅動的新路子。”劉飛香說。鐵建重工通過創新科研項目管理制度,實行研發項目制,以科研項目為紐帶,將不同專業、不同研究院的研發人員協同起來。并實行項目總設計師競選制,通過項目制的自由組合,打造跨部門、高效率、開放式協同研發團隊。
劉飛香表示,鐵建重工不僅研發機制活,而且研發機構強,在技術中心的架構下,在行業內組建首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還存在許多柔性的項目組織,形成矩陣式、開放式的科研組織機構。此外,鐵建重工逐步布局并形成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八位一體”科技創新平臺。
“12年跨越發展,雖然企業規模快速擴大,但有兩個比例始終不變:研發設計人員占比不低于20%,研發費用占比不低于5%。”毫無疑問,這也是鐵建重工創新驅動的顯性基因,劉飛香強調。
加強國企黨建工作是構筑創新型國企、引領轉型跨越的重要內容。劉飛香表示,黨建工作不是獨立的,是融合到企業生產經營、改革創新等具體工作之中的,好比人體血液、細胞,滲透到人體的各個部位。自“黨建+”機制實施以來,鐵建重工既較好地解決了黨建、業務“兩張皮”問題,又充分發揮了黨建工作在推動生產經營中的積極作用,實現了企業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的良性互動、雙向提升。
新華社
談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
就在兩會前夕,我國生產的盾構機“加麗娜”在莫斯科地鐵環線工程中,創造了單班掘進21米的速度,刷新了當地地鐵施工紀錄。
“在智能化大潮下,只有不斷應用新技術,主動升級產品,才能引領市場、掌握主動權。這就需要一種奮斗、拼搏的精神。”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飛香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
新華社的這篇新聞在《湖南日報》、《南方日報》、《遼寧日報》、《黑龍江日報》、《青海日報》、《云南日報》、《天津日報》、《重慶日報》、《廣西日報》、《新疆日報》等12個省級黨報和新華每日電訊上全文刊發,影響廣泛。
新華社
“十年前,我國盾構機等高端地下工程裝備還依賴進口。如今,我們開發的高端地下工程裝備均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不少產品和技術領跑全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飛香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就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能。
央廣
談地下空間規劃建設
央廣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在傳統的城市地面空間拓展受到較大制約的情況下,發展地下空間、增強地下空間之間以及地下空間與地面建設之間有機聯系,促進地下空間與城市整體同步發展,是緩解城市土地資源緊張的必要措施之一。”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董事長劉飛香建議,加快城市地下道路及地下空間規劃建設,推動城市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進一步提高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
劉飛香表示,雖然我國部分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進入迅速發展階段,但是大多數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仍處于起步階段,“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面臨建設發展需求旺盛但系統性不足、有關立法和規劃制定相對滯后、管理體制和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等挑戰”。劉飛香說,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地下空間的利用率及開發深度仍有差距,城市地下空間的發展潛力很大。
“如今,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在城市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日益提升。”劉飛香認為,在城鎮化發展不斷加速與生態環境要求不斷提高的雙重約束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成為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提高城市空間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此外,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有吊車維修利于增加城市容量、增強防災減災能力、緩解交通擁堵、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套。“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顯著,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踐行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劉飛香說。
“發展城市地下空間,將帶來適度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長,也為我國地下工程建造水平的提升、國產地下工程裝備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帶來契機。”劉飛香建議,加強對城市地下道路、地下空間系統開發建設的統籌規劃。優先安排市政基礎設施、地下交通、人民防空工程、應急防災設施,并兼顧城市運行最優化和相鄰空間發展的需要,對重點地區開展地上地下一體化城市設計,避免無序開發和重復建設,保障地下空間的有效利用,并為各種功能預留發展空間。
“地下道路系統優勢明顯,而且隨著裝備技術和建造技術的進步,建設成本將逐步降低。”劉飛香還建議對擁有500萬以上常住人口城市的中心城區地吊車出租下道路系統進一步調研,綜合考慮建設成本和通行便利性,適度加大城市地下道路系統的投資建設力度,緩解大城市道路擁堵和土地資源緊張局面。
經濟日報
談民生就業
經濟日報
在《經濟日報》采訪中,劉飛香代表表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抓緊抓實抓好。
談外商投資法草案
經濟日報
“外商投資法草案與當前政府機構改革、‘放管服’改革精神內涵一致,改革的力度和開放的程度很大,充分體現了中國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與信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飛香表示,這體現出我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決心,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積極對外開放的態度,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體現出我國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要求。
劉飛香代表說,外商投資法草案采用的是“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這一做法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此舉將極大提高投資市場的開放程度,有利于創造更加穩定、透明和可預期的投資環境。
“未來的中國市場將成為國際競爭更加充分的開放市場。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國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將在中國市場上與全世界的公司展開更激烈的競爭。”劉飛香代表說,這有利于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推動企業“走出去”在海外市場與更多國際品牌同臺競技。
科技日報
談企業創新成果
科技日報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飛香近日向《科技日報》介紹,在鐵建重工長沙第二產業園內,我國自主研發設計的全球首條智能化磁浮軌排生產線實現量產,目前正在生產廣東清遠磁浮旅游專線工程的軌排供貨訂單。
光明日報
談企業創新成果
光明日報
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首條智能化磁浮軌排生產線在鐵建重工長沙第二產業園實現量產,目前正在生產廣東清遠磁浮旅游專線工程的軌排供貨訂單。這條生產線全長約500米,寬約18米,可實現軌排自動上下料、自動輸送翻轉、自動裝夾定位、智能數控加工、在線智能檢測、自動涂裝以及柔性裝配,填補了世界磁浮軌道設備智能化生產的空白。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飛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生產線吊車視頻具有制造工序集成化、生產數據信息化、控制系統智能化的特點,通過流水線串聯和并聯式生產,采用單機多刀頭機械加工、數控彎曲等世界先進加工技術,降低了工人70%以上的勞動強度,生產質量穩定可控,合格率達99%,加工效率大幅提高,年生產能力可達80公里。
磁浮軌排是承載磁浮車輛運行的線路裝備,車輛通過懸浮在軌排上面實現平穩運行。傳統的磁浮軌排生產需要人工吊裝和裝夾定位,采用單一設備單刀加工作業,生產耗時長,設備和人工占用多,制造精度及生產效率低,一根F型鋼加工至少需要9個小時才能完成。通過智能流水線,單根F型鋼加工不超過40分鐘,相比傳統加工模式軌排變形達到2毫米,智能流水線加工的軌排變形均控制在0.5毫米以內,且占用設備及人工少。
正在建設的清遠磁浮旅游專線工程所需軌排約18公里,目前生產線已完成6公里的軌排生產任務。劉飛香介紹,清遠磁浮線是國內首條中低速磁浮旅游專線,線路規劃全長38.5公里,連接廣州長隆旅游度假區和清遠市。一期工程正線全長8公里,預計今年底運行,將成為繼日本、韓國和長沙、北京之后的世界上第5條中低速磁浮運營線,為我國開創磁浮交通+旅游的產業新模式和推動磁浮交通建設推廣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責任編輯:Ke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