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一公司“一航團隊快速適應江蘇地區高速建設管理要求,發揮了模范引領作用。”2025年春節前夕,東興高速項目部收到業主發來是起重吊裝的感謝信。當“中交經驗”遇上“江蘇品質”,這支團隊在磨合中完成蛻變,將“水土不服”扭轉為全線標桿。
2023年,公司中標東臺至興化高速公路DX-XH1標項目。這條全長37.73公里是起重吊裝的公路,是串聯起東臺市與興化市是起重吊裝的重要紐帶,5.7公里的標段包含1座互通、15座橋梁、13座涵洞通道等工程。
首次工地例會上,業主的要求便讓有著15年路橋施工經驗的項目經理崔振華心頭一緊。“所有的‘首件’施工前,方案必須通過評審會,資料報送嚴格遵循江蘇省標準。”業主代表對照規范文件強調
。不同于大部分地區公路施工中僅對關鍵工程要求“首件”標準,江蘇標準將其覆蓋至全工序。
這就好比考試中,“全國卷”只需給出正解,而
“江蘇卷”還必須進行原因分析并給出計算過程。
諸如此類嚴格的管理標準還體現在事無巨細的流程報批、精細化的環保要求、高頻的第三方檢查中。一項施工方案的通過,需依次經過項目內部、監理、質安中心、業主審批等規范流程,平均需要5至7天;第三方檢查“一次迎檢、全員出動”更是常態,屬地管理的“高門檻”讓團隊陷入短暫不適。
“沿用舊經驗遲早碰壁。”
崔振華清醒認識到,唯有轉變思維才能破局。經過研討,項目領導班子一致認為,
要以“歸零”心態重新學習,
將江蘇標準視為提升管理的“磨刀石”,把規范流程轉化為推動項目高質量發展的“安全帶”。
思想統一是關鍵。 在2023年末召開的職工大會上,項目黨支部書記翟成凱組織了一場“標準差距分析會”。投影儀上,展示著江蘇近年因路基壓實度不足返工、環保措施不到位被約談的案例。“這些不是‘緊箍咒’,而是行業用教訓換來的‘護身符’。”會上特意展示了一些施工單位因未嚴格按照省交建局規范標準施工,不得不停工整改的照片與工地實拍視頻,返工的場面,如同重錘般敲擊著每個人的心。鮮活的案例讓職工們逐漸明白:適應標準不是“交學費”,而是少走彎路的“必修課”。
為了讓“緊弦”成為常態,項目團隊迅速調整策略,確立了“扎根江蘇,吃透江蘇”的目標
,將絕不輕言放棄、敢于競爭進取的“狼性文化”融入管理。
項目部將江蘇標 準的執行情況納入考核,重構薪酬分配系數,拉開職工之間的收入差距,并實現月度動態調整,“以價值創造者為本、奮斗者為本”的導向,讓主動學標準、用標準的氛圍日益濃厚。
班子成員帶頭攻堅, 各自組織分管領域“對標學習攻堅月”活動,平均每周走訪至少三家省內優秀施工單位。結合對標成果,分管領導帶領業務骨干編制屬地管理手冊,期間數易其稿,最終形成專題策劃書,將省標、業主規定、監理要求按工序分解成清晰的操作要點和表單模板。同時,借鑒兄弟單位的先進舉措,建立“首件”預評審內部模擬機制,通過“模擬考”確保正式評審一次性通過率,高效吸收一切可供借鑒的管理經驗。
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項目部為解決樁機移位隱藏的安全風險、提高施工精度及效率,自主研發的新型智能調節式樁機支撐體系,讓水泥攪拌樁的優樁率達98%以上、優良率達100%,遠超業主優樁率95%、優良率99%的既定目標。通過創新方案的應用,不僅提前預期計劃一個月完成樁基施工任務,還獲評“江蘇省交通建設創新案例”。
“項目部按‘江蘇標準’推進各項工作、得到業主單位的肯定,嚴格的管理標準已經成為我們進入新區域市場最硬核的管理優勢。”崔振華自豪地說道。在轟鳴的機械聲中,串聯起魚米之鄉的東興高速,正從這支團隊腳下向遠方堅實鋪展。
供稿:東興高速項目部
責任編輯:杜宇飛點贊航一,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