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北極星電力網、在山東煙臺舉辦第五屆海上風電創新發展大會,大會以“逐風深藍 創新賦能”為主題,邀請來自行業主管部門、高端智庫、科研院校、領軍企業以及重大項目的相關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創新發展之路,擘畫海上風電的未來藍圖。會議期間,上海電力大學法學副教授、新能源商業模式與風控研究中心主任司軍艷發表了《中國風電出海投資的機遇與挑戰》的專題演講。
2025《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提出“發展海上風電”。預示著我國海上風電產業即將邁入新一輪高速增長與全面升級的階段。目前我國沿海各地政府紛紛釋放出強烈信號,全力支持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廣東、福建、浙江、山東、河北等多個沿海省區市已公布的2025年海上風電重點建設項目清單近百個,規模超4500萬千瓦。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結合當前行業動態與全球發展趨勢,發表了《中國海上風電建設面向全球的穩健供應鏈體系實踐與展望》主題演講。
同時,會議舉辦期間各行業主管部門、高端智庫、科研院校、領軍企業以及重大項目的相關代表圍繞最新的風電政策、核心設備國產化、深遠海漂浮式、數字化轉型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創新突破與實踐應用發表演講并展開討論。
上海電力大學法學副教授、新能源商業模式與風控研究中心主任 司軍艷
司軍艷教授在《中國風電出海投資的機遇與挑戰》的專題演講中結合行業背景與實踐案例,系統剖析了中國風電出海的市場機遇及挑戰。司軍艷教授指出,隨著136號文后光伏市場調整,風電出海成為央企重要戰略方向。歐洲市場潛力大但競爭激烈,亞太、中東、南美、非洲市場各有機會卻伴隨不同風險,如亞太地域受限、中東標準壁壘、非洲融資回收難等。技術層面,中國企業雖因技術迭代具備自信,但出海需系統工程能力,技術人員在談判與產業鏈協同中存在短板,管理能力不足易導致項目成本失控;合規層面,ESG要求、國際標準差異及歐盟碳關稅等增加出海成本,中國在國際標準制定中話語權較弱;運營層面,暴利稅征收、政策突變(如美國暫停風電項目)、環保政策(如法國為保護蝙蝠和鳥類拆除工廠)及退出障礙(如波蘭購電協議糾紛)等構成實質風險。
針對上述問題,司軍艷教授建議,企業需構建系統工程思維,強化國際合約建設能力,深度理解當地文化、法律及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探索金融融資新模式,延伸服務價值鏈以綁定客戶需求;加強政策研究團隊建設,精準把握目標國政策動態;重視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升跨文化談判、產業鏈管理及風險預判能力,從戰略布局到執行落地形成全鏈條出海競爭力。
2025年將是我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的關鍵轉折點。隨著產業向深遠海邁進,技術創新已成為推動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將為行業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全面激發產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