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中國造不出千噸級設備”的質疑言猶在耳;十年后,中國制造的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已然領跑全球,成為大噸位起重機的標桿之作。
繼2000噸級、2400噸級兩次創造世界紀錄后,中聯重科持續超越自我,以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第三次刷新世界紀錄!這也是全球僅有的能滿足190米及以上高度風機安裝的全地面起重機,引領行業進入4000噸級新時代。
突破傳統底盤極限,靠的不是妥協是重構
近年來,在“雙碳”目標指引下,我國陸上風電機組朝著大型化、高效化方向發展。風機功率持續升級,塔筒高度、葉輪直徑、風機重量隨之上升,這也對全地面起重機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為中聯重科“技術深水區”攻堅的里程碑之作,4000噸全地面起重機專為陸上超大功率風電機組吊裝而生。憑借緊湊型底盤設計,它能輕松實現便捷轉場,同時快速拆裝模式使得組裝場地需求減少40%,打破了超大噸位起重機只能“就地作業、分段轉運”的傳統束縛,實現了“上路合規、運輸便捷”的多重突破。
基于全地面起重機國標研制,它擁有標準3米寬、22.5米長的全地面底盤,更適用于山地風場等狹窄區域作業;帶全臂整車高度6m,重心低,通過性好、適應性強;同時,搭載全輪轉向、混合式懸架系統,配合智能算法,能在復雜地形中實時調整重心,保證車輛重載行駛不傾翻,安全靈活通行。
此外,這臺“超級裝備”的底盤摒棄傳統簡單放大尺寸的做法,采用全系統協同設計,通過凹凸互嵌車架、混合式懸架、整機集成式設計,從根本上解決車輛尺寸、自重等道路法規限制問題,將9橋極限拓展至10橋,強化底盤承載能力,是同噸位中僅有的可直接上路的設備。
同時,為滿足重載狀態下的山地轉場行駛及爬坡動力需求,中聯重科發明了獨立液壓驅動減速機單元+雙橋驅動的動力鏈,結合多動力機-液混合驅動,根據地形、負載變化自適應匹配控制,實現了縱坡、橫坡、沙石顛簸等復雜道路上的高機動、全地形無憂轉場。
既能力擎千鈞,也能做得“繡花功夫”
“大型陸地風電機組安裝高度達180~200米,吊裝重量近200噸,按專業標準換算到起重機噸位能力,就需要一臺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目前它可以在190米高空一次性吊裝5米寬、12米長、160噸重以上的風機機艙和超過190米直徑的葉輪。”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分公司全球研發中心主任羅賢智介紹到。
作為全球首款滿足“190m高度和16MW級風機”整體吊裝的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其擁有以下核心優勢::
吊得起:超長主臂與創新增強臂技術,可自主完成190米高度風機葉輪一體化吊裝;吊得快:單臂自主起升技術,在某次160米高度吊裝中為客戶省去兩臺輔吊成本;吊得穩:臂架系統配合主動自適應糾偏控制與寬溫域環境下高精度控制技術,即便在強風、強日曬、高溫差等極端環境下,仍能保持毫米級作業精度。
此外,中聯重科更以技術冗余為風電升級預留充足空間,滿足未來陸上風電大型化趨勢。這種創新帶來的不只是效率提升,更是對整個風電施工模式的顛覆,為吊裝200噸以上、190米以上風電機組提供了“一次到位”解決方案。
從跟跑到領跑,超大噸位起重機的技術躍遷
曾幾何時,起重機領域由歐美企業主導話語權,單臺設備起重能力達到1200噸被視為極限。但中聯重科從來不信“天花板”,從2008年研發千噸級起重機以來,不斷突破極限,真正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躍遷。
回首21世紀初,國產最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只有100噸級;2012年,中聯重科成功研制出當時的全球最大噸位2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并在2022年成功批量交付當時全球最大噸位24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兩年后,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進入大眾視野……這不是數字的簡單增長,而是技術的升級迭代。
從被嘲笑“造不出千噸級”到4000噸全地面起重機全球首發,中聯重科用自主創新把技術瓶頸磨成了閃耀的勛章。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全產業鏈協同創新,中聯重科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關鍵零部件已實現100%國產化,通過建立自主供應鏈,整合上下游資源,真正實現從設計到制造的全鏈條自主可控,實現了從單點突破到體系化創新的蛻變。
作為中聯重科踐行新質生產力的生動注腳,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為我國超高風機安裝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打破了國外巨頭在超大型裝備領域的技術壟斷,強力帶動國內高端零部件自主化發展,推動產業鏈向自主化、高端化、智能化轉型,讓中國制造在“硬科技”領域挺直了腰桿!
中聯重科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的誕生,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它用“合法上路”的顛覆性設計證明技術壁壘不是靠噸位堆砌,而是靠打破思維定式的創新;以“毫米級精度”的作業能力宣告中國制造早已過了“能造”的階段,正在定義“造得好”的全球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