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可再生能源的世紀。風電作為清潔、可再生的能源,在世界各國得到大力發展。經過近幾年的飛速發展,中國已是世界上風電設備制造大國和風電裝機容量最多的國家,成為名副其實的風電大國。
然而,在風電高歌猛進的同時吊車,風電設備產能過剩問題備受詬病,政府已把風電設備界定為“產能過剩行業”,并出臺一系列風電相關政策,控制風電產業發展節奏,我國風電行業或將遭遇拐點。
風電齒輪箱作為風電設備中重要的機械部件,其發展直接取決于風電行業的發展。近幾年大量企業的蜂擁而入,使得風電齒輪箱行業本身產能已呈現過剩苗頭,加上下游風電行業的降溫,風電齒輪箱行業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政策轉向,風電前景趨于暗淡
我國風電是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發展起來的。2003年以后,我國相繼出臺了包括風電設備國產化率不低于70%的一系列鼓勵風電發展的政策,風電真正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截至2010年底,中國累計風電裝機總量達到4182.7萬千瓦,首次超過了美國,位居世界首位。
在風電高速發展的背后,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逐漸顯現,政府對風電的政策也出現了明顯的轉向。
2009年8月二手吊車,國務院常務會議點名風電設備制造業為過剩產業,并在當年10月份,風電制造業被列入10部委的六大產能過剩和反復建立的行業“黑名單”。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按捺局部行業產能過剩和反復建立指導財產安康開展的若干定見》跟著下發,隨后風電行業遭遇金融借款限制。
在國務院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版)》中,首次將新能源作為單獨門類,列入指導目錄的鼓勵類。但在所涉及的新能源產業中,力推太陽能、生物質能,而僅將風電在“風電與光伏發電互補系統技術開發與應用”這一子項中一帶而過。與此同時,指導目錄中還提到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其中風電則是唯一被涉及到的新能源產業。
此外,中國將停止風電采購補貼的消息也接踵而來。始于2008年的風電采購補貼,目的在于推動風電設備的國產化。補貼的取消將導致整機制造商盈利小幅下降,零部件供應商受影響最大。
筆者認為,上述政策層面的轉變,將使本已因發展過快造成產能過剩等諸多問題的風電行業前景更趨黯淡。
警惕行業產能過剩
基于對風電行業的良好預期,近幾年許多齒輪傳動企業都在積極開拓風電業務。
大連重工·起重集團自主研發制造了6兆瓦級功率分流型風電齒輪箱,并首次在2011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亮相。
重慶望江則通過與英國Romax公司通過技術合作進入風電領域。繼2010年1.5兆瓦風電齒輪箱通過德國勞氏船級社評測后,2011年雙方聯合研發的2兆瓦風電齒輪箱再次通過評測,成為國內首款獲得歐美權威機構認證的同類產品。
在國內齒輪企業看好風電市場的同時,外資齒輪傳動企業也大力搶灘中國風電市場。漢森傳動國際公司2011年10月19日宣布,正式交付其為中國制造的首臺6兆瓦齒輪箱,用于華銳風電SL 6000——中國迄今建造的最大最強的風機。
此外南高齒風電齒輪箱樣本,卓輪機械等外資齒輪企業也都在中國布局了強大的風電齒輪箱研制能力。
國內外齒輪企業紛紛涌入,導致目前風電齒輪箱行業也開始出現產能過剩的苗頭。據前瞻資訊數據監測統計,目前國內正式投入到風電齒輪箱行業的企業已超過40家,根據筆者對這些企業產能的考察,這些企業的年生產能力已大大超過市場的需求。
考慮到實際生產供應能力的擴大在短期內仍將受工廠建設進度和關鍵設備、軸承供應緊張的制約,風電齒輪箱產能過剩壓力短期內不會凸顯。但是長期而言,風電行業發展速度的減緩與齒輪箱企業產能的快速增長之間仍存在較大的矛盾。
技術創新是關鍵
目前,國內已有不少企業基本掌握了兆瓦級風電齒輪箱設計制造技術,如南高齒的FD 系列、重齒的FL 系列、杭州前進齒輪箱的FZ 系列、鄭州機械研究所的FC 系列以及其他系列風電齒輪箱可供市場選用。
但是風電行業的特殊要求使得產品“三化”(即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難以進展,目前的狀況基本上是一種機型對應一種傳動形式南高齒風電齒輪箱樣本,齒輪箱結構差異很大。因此,國內齒輪箱產品尚難以適應眾多主機用戶的需求。
由此,筆者認為,目前我國風電齒輪箱行業表現出來的產能過剩主要為結構性過剩,市場上仍存在產品需求類別與供應之間的空缺,在總體產能過剩下,行業仍存在巨大的機遇,這就需要企業要不斷開發新的機型,以滿足機組更新的要求。
此外,由于近幾年中國風電設備制造業競爭激烈,一些企業為了搶占市場,對某些技術未經認真消化就匆忙批量生產,導致一些產品的質量難以保證,問題頻出。因此,齒輪箱企業要在技術和質量上加大力度,不可一味追求高產能、低成本。
當然,風電齒輪箱企業還需要時時注意上下游行業需求的變化,及時對產品結構進行更新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