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產業鏈由三部分組成:上游原材料及零部件制造、中游風機總裝、下游風電場投資運營。原材料和零部件廠商處于產業鏈的上游。風機的核心零部件包括齒輪箱、發電機、軸承、葉片、輪轂等,這些零部件的生產專業性較強,國內企業技術較為成熟,一般由風機制造企業向零部件企業定制采購。除個別關鍵軸承需要進口之外,風電設備的零部件國內供應充足。風機制造企業處于行業中游,市場集中度較高,對于上游溢價能力總體較強。風機制造企業的下游客戶是以大型國有發電集團為代表的投資商,這些發電集團在進行電力投資時,必須配比一定比例的風電等清潔能源,除受個別年份投資進度波動影響以外,總體需求穩定增長。
歷史上風電裝機量根據政策呈現周期波動,截至2020 年累計裝機規模已達282GW。風電新增裝機在2015 年和2020 年分別達到了兩次高峰,主要是由于補貼政策的調整所致。從歷史裝機看,在補貼政策的變動下,風電裝機量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周期性。在2020 年陸上風電補貼退出后,風電行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全球范圍內,在海風、陸風、光伏中,陸上風電的LCOE 最低,達到0.25 元/KWh。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公布的全球平準化度電成本數據,海上風電、陸上風電、光伏在2010-2020 年間分別下降了48%、56%、85%,截至2020 年,海上風電、陸上風電、光伏的度電成本約在0.54 元/KWh、0.25元/KWh、0.37 元/KWh。相較于光伏的下降空間來看,陸上風電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風電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大功率,高塔筒,長葉片。風機大型化降低通量成本。
對于一個項目容量為100MW 的陸風項目,使用大功率機組能夠顯著降低靜態投資額和度電成本,提高IRR。風電大型化能夠顯著提升風電項目的經濟性,刺激風電裝機需求。
整機環節龍頭地位穩固,市場集中度穩步上升。國內風電整機環節頭部企業的地位比較穩定,近兩年的國內新增吊裝裝機量前三名地位穩固吊車,依次為金風科技、遠景能源和明陽智能。同時在2016-2019 年間CR5 與CR10 的市占率穩步上升,2020 年因為搶裝市場需求量出現極大的擴張,導致CR5 與CR10 的市占率有所下滑。風電整機行業的集中度整體上升。
主軸承呈現壟斷競爭格局,國內企業市占率低。目前主流的軸承企業幾乎涵蓋了包括了主軸承、偏航軸承、變槳軸承在內的所有風機軸承。不過其中技術難度最高的主軸承市場呈現壟斷競爭格局,國內企業只有洛軸(洛陽)和瓦軸(哈爾濱)分別占據了4%的市場,其余市場幾乎被SKF、舍弗勒、NTN、TIMKEN等跨國集團所壟斷。技術壁壘帶來優勢盈利,軸承價格逐漸走高。風電軸承具有定制化的特性,通過對比不同風電零部件企業的毛利率可知風電塔筒內表面拋丸機廠家,軸承環節的毛利率在產業鏈中相對較高風電塔筒內表面拋丸機廠家,其銷售均價自2010 年來也在持續走高,2019 年中國風電軸承的銷售均價達到了91.27 萬元/機組。
塔筒環節進入門檻低+龍頭企業優勢明顯,市場集中度將逐步提升。近幾年,隨著風電產業國家規劃和扶持政策的出臺,風電塔筒生產工藝在產業鏈中相對簡單,進入門檻低,使我國塔筒企業短期劇增。未來在大功率、高塔筒趨勢下吊車,對塔筒性能要求更高,大規模制造企業工藝控制能力強、生產工藝較為先進、產品質量較高,預計未來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投資建議:為達到2025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費比重為20%,2030年風電總裝機至少800GW 的目標,未來10 年我國風電總裝機年均增速需保持11%的水平。隨著陸上平價時代到來,政策倒逼產業降本,激發行業活力,看好風電行業的長期發展。在風電大型化的趨勢下,具備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受益,建議關注金風科技、天順風能、金雷股份、日月股份、節能風電等。
風險提示:風電需求不及預期、鋼材價格下降不及預期、風機成本下降不及預期、風機大型化速度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