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南到廣東、北到大連,江蘇龍源振華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源振華”)從江蘇如東海上風電項目起步,自2010年以來,已完成近60個大型海上風電場項目的建設,施工版圖從南通輻射南北,形成了由點及線,連線成片的整體規模化海上風電施工,成為國內海上風電施工的領軍企業。日前在2023北京風能展上,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走訪并深入對話龍源振華。
圖片來自“龍源振華”
大兆瓦更迭 亟需更大吊重
全面平價前夕,“搶裝潮”是風電人腦海中深刻的記憶,尤其是海上風電。
風電船舶租金飆升,機組價格上漲,大部件、施工裝備等供不應求,這些都在無聲訴說著當時產業發展的現象。而現在,海上風電船舶又將迎來新一輪建設潮。
從2019年發力至今,我國海上風電加速度,已經趕超并引領全球海上風電市場發展。目前,最新最大的22MW海上風電機組平臺已然推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施工船是產業鏈最關鍵的環節,更大功率、更大吊重也成為海上風電船舶攻關挑戰。
龍源振華海上風電研究院院長馮小星
龍源振華海上風電研究院院長馮小星也和北極星感慨道:“隨著海上風機大型化、深遠海發展趨勢,機組更新迭代速度加快,風電單機容量甚至將要30MW。2021年海上風電搶裝潮至今現存和新建的大型船舶,有些還未交付,遇到現在12&14&16MW的風機,參數就已經不適用,更是無法滿足未來的機組吊裝需求,風電打樁錘、海上風電安裝船等施工裝備需要進一步突破升級,來滿足未來5年海上風電需求。”
跟不上!“搶裝潮”船舶落伍了
海上風電機組大型化的加速迭代,對船舶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可滿足16MW及以上風機的安裝船數量屈指可數,嚴重不足。在馮小星看來,亦是如此。他認為,目前我國并不處于急需船舶的市場狀態,缺的是后面要滿足16MW、18MW,甚至更大單機功率的機組吊裝需求。大型安裝船造價高,制造周期長,船舶建造速度難以滿足未來幾年海上風電發展需求。目前,就已經需要著手布局更大吊重、支撐更大兆瓦風機的裝備。
根據克拉克森研究數據,預計2025年全球將有26艘風電安裝船能夠滿足8MW以上的風電機組,其中有能力吊裝15MW的僅有15艘。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現役風電安裝船54艘,其中15艘吊重在1200t及以上;手持訂單45艘,其中2022年新造船訂單24艘,僅有一艘吊重低于1200t。
自主創新 深耕風電進軍深遠海
隨著近海資源開發殆盡,深遠海和漂浮式風電成為研究和技術探討熱點。未來我國海上風電機組單機越來越大、樁基直徑也越來越大、離岸距離將越來越遠、樁基深度將越來越深,這些都對海工裝備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全新挑戰。
馮小星也表示,液壓打樁錘和安裝船作為海上風電的核心裝備,隨著水深從30米,到50米乃至更深海域,單樁和導管架基礎等施工是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面臨的挑戰,而歸根結底,考驗的還是海上風電施工核心裝備的能力。
圖片來自“龍源振華”
施工裝備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作為海上風電的先行者和開拓者,龍源振華于2017年開始了自主創新之路。據介紹,龍源振華本次展出的2023年初簽約的6000千焦以上大型液壓打樁錘,再次填補了一項國際性空白。在現有基礎上,龍源振華還將著手替打直徑達12.08米,打擊能量達8000千焦超大型打樁錘的研發。
科技創新沒有終點。面向未來,龍源振華將持續創新突破,助力我國海上風電施工水平不斷躍上新臺階,全力打造一個又一個“全球首創”,共同見證風電的發展!
圖片來自“龍源振華”
( 來源: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