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薛寧薇8月14日報道:近日,上海電氣集團評選出12名“優秀共產黨員標兵”,他們是來自集團各子公司業務部門的70、80后先進工作者,一起來看看他們的風采吧!
“要當一個像師傅一樣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工人。”
——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數控調試工陳勇
數控調試工,這樣一個基礎性的工作崗位能為企業節省多少資金?答案是超過1000萬元。19歲入廠,31歲師從著名全國勞模李斌,工作27年來,陳勇實現了從“一張白紙”到熟練掌握各類普通車床、數控車床、數控加工中心的操作能手的飛躍。
82套工夾模具、97把專用刀具都來自陳勇自主或參與設計。在師傅李斌外出公務及后期生病期間,陳勇挺身而出,獨立完成軍工“052”“054”“093”“094”等產品關鍵零件的數控加工調試、試制任務。
“企業提供平臺,個人盡心努力。企業發展了,個人也得到發展。”
——上海電氣輸配電試驗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麗萍
求學時,郭麗萍是拿全額獎學金的學霸。工作時,她憑借過硬的技術水平和細心,助推輸配電檢測事業的發展。
郭麗萍有一雙“火眼金睛”。在核對252kV一期項目核心設備3200MVA發電機的設計圖紙時,她發現沖擊發電機頻率的細微差異,有理有據地說服堪稱業界權威的制造方改進設計。
走出會議室,郭麗萍和團隊成員奔忙于安裝公司、設計院、設備供應商之間,搶占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以確保儀器設備能按要求進場。
“馬云在說‘996’的時候,大家已經叫他‘007’了。”
——上海電氣環保集團(機電院)新能源事業部總經理胡潤楚
84年的中層干部能挑起戈壁灘上的建設重任嗎?面對質疑,胡潤楚擅長以行動自證。他親歷過北疆的寒風狂沙,感受過刺骨入髓的寒風,吃過辣椒醬配面包的新年餐……
自競聘上崗以來,胡潤楚組建了新疆新能源團隊,完成當年新能源事業部營業收入11.76億元、實現凈利潤5389萬元。以中民木壘200MW光伏項目為契機,上海電氣環保集團不僅在新疆市場樹立了良好品牌,市場領域得以進一步拓展。
“工程信息科是一個整體,對內我們自己麻煩一些,要把便捷留給大家。”
——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開發三部工程信息科科長阮健長
作為一名科長,阮健長屬于“胳膊肘向外拐”的那類。近20個人的團隊只分配了2個分機號,不同業務環節的電話常需要科室內部轉手接聽。在他看來,信息化工作不僅僅是一項技術開發工作,更面向著服務。
工作20多年來,阮健長作為核心骨干完成了企業第二代工程信息系統(EIS2.0)等建設項目,帶領團隊在建設和推進企業信息化的最前線,促進產業技術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為實現上海電氣夢我無怨無悔。”
——上海電氣電站工程公司孟加拉錫萊特擴建項目部項目經理商永輝
孟加拉首都機場到項目現場全程250公里,經歷10多個小時顛簸到達項目工地后,業主指著一片滿是積水的農田介紹“項目所在地”。14年前的一幕讓商永輝終身難忘。當時他不曾想,會帶領年輕的團隊,在環境艱苦的國度孟加拉扎根至今。
14年來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副總,錫萊特單循環燃機、庫爾納擴建、錫萊特擴建、庫什爾長協、帕亞2X660MW火電……這些項目都留下了商永輝的足跡,也讓上海制造在孟加拉電力市場家喻戶曉。
“持如履薄冰之心,行勇猛精進之事。”
——上海電氣電站設備有限公司發電機廠技術部設計處副處長夏湧杰
“一個不會搞研發的管理人員不是好黨員。”身兼技術和行政職位,怎樣才能端好業務和管理這“兩碗水”?不斷學習是夏湧杰的“法寶”。
2008至2011年參與1100MW級核電產品的3年里,夏湧杰在工作日的平均睡眠時間每天不到5個小時。只要閃現出思路,哪怕是半夜,他都會起床打開電腦工作。時至今日,他始終全身心地投入創新工作,參與并完成了世界首創雙水內冷660MW級發電機等多個重點創新項目。
“工作之事無小事。”
——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儲能液流電池產品部楊霖霖
完成經信委、集團級、院級科研近20項、發表學術論文5篇、申請專利30余項……8年前加入上海電氣集團中央研究院后,楊霖霖把她的研究場所從學校搬到了上海電氣。
2017年底,楊霖霖帶頭組建儲能液流電池產品部。經過一年的產業化實踐,她帶領團隊以前期的技術及產品優勢為基礎,以核心產品競爭優勢為突破口,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進展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副總,在儲能液流電池領域闖出一片天空,助力早日實現“電氣夢”。
“哪里有問題我就往哪里去。”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有限公司工程服務分公司區域總監崔偉
87年生的崔偉工齡不算長,可想法絕對不算少。對于需要一定現場經驗的裝機工程,崔偉自我加壓,在很短時間內學習掌握二手吊車,從現場調試工程師迅速成長為一名現場經理。
2017年,崔偉迎來6MW新機型的安裝與調試任務,他組織項目團隊骨干,根據對工藝的學習與消化,與現場施工單位的緊密配合,不斷梳理修正,最終完成了樣機的安裝,填補了上海電氣在海上風電大容量機組安裝經驗的空白。
“為了和更多的人一起向前。”
——上海電氣電站設備有限公司上海汽輪機廠技術發展處處長助理陳鋼
國外同行業在新型汽輪機的設計時,一般都會在首臺機型上進行大規模的溫度場試驗,以便能更準確的獲得汽輪機高溫部件的溫度分布,從而優化汽輪機高溫結構設計。而國內尚未做過類似的大規模真機試驗,技術難度高,風險大。
毫無經驗借鑒的情況下,陳鋼帶領團隊破除國外技術封鎖,實現世界首臺帶BEST透平的百萬超超臨界機組的大規模溫度場試驗。
“用服務精神感動客戶。”
——上海電氣集團上海電機廠有限公司營銷中心南京辦事處主任曾照楊
4名80后加2名90后,他們在上海電氣20個辦事處中銷售業績名列前茅,2018年更是貢獻了11.3%的新接訂單。領導這支隊伍的是89年生的曾照楊。
在他的堅持和努力下吊車出租,行業巨頭中材國際重識了上海電氣,一舉打破了公司多年來在水泥建材行業打不開局面的困境。此后,他更是三年磨一劍,用三年時間的追隨和最后兩天36小時的未眠一舉拿下了項目,在蘇皖水利市場上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上海鍋爐廠有限公司技術發展處副處長烏曉江
對于研發創新這件事,博士烏曉江是認真的。公司首個3MWth多功能煤燃燒熱態試驗平臺等多個大中型試驗平臺建設均有他的傾情投入。
作為項目負責人,烏曉江先后主持了國家重點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重點專項等多個國家、省部級重大項目的研發工作。他帶領團隊相繼開發完成了新型高級復合空氣分級低氮燃燒技術、高堿煤防沾污/結渣控制關鍵技術等關鍵技術的開發,為公司在傳統能源領域的技術升級與創新做出了貢獻。
“干一行就鉆一行,鉆一行就愛一行,愛一行就干好一行。”
——上海電氣電站集團燃機事業部高級商務經理柳燕
從事設計、銷售、商務到采購,工作職能發生變動的時候,柳燕總能展示出她超強的適應能力。不論是什么工作崗位,她都始終堅持用心工作,熱情如初。
燃機事業部組建之初,6位成員均無采購相關工作經驗,柳燕通過參加供應鏈管理培訓系統學習理論知識、走訪調研兄弟企業的實操經驗,結合事業部的采購業務和組織架構特點,推翻自己上百稿的流程規劃,最終換來燃機聯合循環電廠島內系統集成和服務的完整成套。
一棵樹是一幅畫,一片林才是一道景。
他們,每天全情投入,換一次從0到1的精彩瞬間;
他們不再依賴,獨立長大。
為每一個奮斗者,點贊!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