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我國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在廣東珠海福陸碼頭啟航前往海南文昌海域,這標志著我國深遠海風電關鍵技術取得重大進展。
據介紹,“海油觀瀾號”是我國第一個工作海域距離海岸線100公里以上、水深超過100米的浮式風電平臺,它的建成投用將使我國海上風電的自主開發能力從不到50米提升至100米級水深以上水平,為我國風電開發從淺海走向深遠海奠定堅實基礎。
“雙碳”目標的提出為我國海上風電發展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然而,近幾年,我國近海風電資源開發利用已趨近飽和,海上風電產業逐漸向大功率、深遠海挺進。
全球80%以上的海上風電位于60米以內的近海海域,但近海風電開發面臨與近海養殖、漁業捕撈、航線開發等爭奪有限資源等問題,發展空間受到擠壓;而深遠海可開發范圍更廣,風能資源更豐富,風速風頻更優質,開發潛力可觀。
中國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王震表示:“未來大型化是海上風電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預計到‘十四五’末期,我們將會研發出20兆瓦的風電機組,擁有更優質風能資源和更少人類活動的深遠海是未來風電的主戰場。”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優化近海海上風電布局,開展深遠海海上風電規劃,推動近海規模化開發和深遠海示范化開發。
分析認為,中國海上風電發展迅猛、日趨成熟,并逐步向規模化、連片開發與深遠海演變,這也對相關的專業服務、風電機組、輔助設備、海上風電施工、海上運營等產業鏈配套環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