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艷
高大的塔頂掛著三片巨大的白色葉片,穩穩地“站立”在洶涌的海浪之上,海風吹過,葉片歡快地轉動……9月1日上午,國家電投在H2#400MW現場濱海北區海上風電項目,100臺4MW風機正在“工作”。
“這100臺風電機組運行產生的電能將通過16條35 kV集電線路接入220 kV海上升壓站,再通過220 kV海纜送至陸地集控中心,第一階段H1# 1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發電并入國家電網。” 國家電投集團江蘇海上風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瑞軍告訴記者,截至8月底,H1、H2海上風電項目累計發電量為47721.23萬千瓦時,其中H1項目利用率達到96.8%,H2項目利用率達到92.5%。
國電投濱海新風項目是我市風電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自2005年東臺國華首個風電場特許權招標項目啟動以來,全市陸上風電產業發展起步。截至目前,全市陸上風電已并網發電量309萬千瓦,年發電量68億千瓦時。從2015年開始,我市風電發展重心由陸上轉向海上,海上風電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市發改委能源司司長叢紅申說。
風電行業“出海”原因何在?“有兩個主要原因。” 叢鴻深說道。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家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海上風電運營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并網容量達到500萬個。千瓦以上,將有力帶動海上風電設計、研發、裝備制造、施工安裝、運維管理全產業鏈快速發展;從全市來看吊車出租,全市海岸線占全省海岸線的61%,海岸線和近海的70%。米高處風速超過每秒7米,
如何將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市委市政府給出了這樣的發展路徑:海上風電設備組裝與關鍵設備制造相結合,著力突破關鍵部件制造,努力打造真正完整的風電產業鏈;將海上風電裝備制造與風電核心相結合 結合技術研發,支持龍頭企業瞄準國際海上風電先進技術水平,加大研發投入,努力提升風電企業核心競爭力;結合國內市場需求與國外市場需求,著力開拓國際市場,
豐富的風能資源和美麗的發展藍圖,吸引了國內眾多風電巨頭“聽風”,加快我市海上風電項目布局——
國家電投公司先是用7個月建成投運濱海北區H1#1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再用1年零4個月建成投運H2#400-MW濱海北區海上風電項目。“10萬千瓦項目擁有多項“第一”,如首個海上風電基礎設施動態響應和疲勞壽命分析技術,填補國內技術空白;首個海上風電基樁下沉高精度實時測量技術,破解單樁垂直度,全球難題控制在3‰以內;首創海上風電分體安裝技術,突破海上風電吊裝技術瓶頸。” 朱瑞軍介紹,由于工期和造價,為同類項目樹立了標桿。10萬千瓦工程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金獎”。
三峽新能源江浙公司在響水投資3億元建設2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該項目于2015年4月開工建設,共安裝單機容量4.0 MW風電機組37臺,單機容量3.0 MW風電機組18臺。2016年10月吊車,項目主體部分風機全部并網發電。“該項目應用了多項新技術,推動了關鍵設備特別是海上風機的國產化,是國內首家使用金風科技3.0海上機型的企業雙瑞風電葉片,不僅在行業內引領示范,也推動了國際化。來自中國制造的脊梁。” 許欣欣說,
東臺潮間帶風電場20萬千瓦風電特許權項目由山東魯能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 據介紹,該項目具有四大特點:一是目前海上風電項目中單機容量最大在我的國家; 第二個是離陸地最遠的距離;三是建設國內電壓等級最高的海上升壓站;四是項目最復雜的海況。“該項目的實施,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由小試示范向大規模開發發展。項目建成后,每年將發電5.3億千瓦時,實現銷售額4.5億元,并產生利潤和稅收。8000萬元,節約16.8萬噸標準煤。”叢洪申說。
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也吸引了一大批配套企業跟進。例如,上衛風電樹脂項目于去年5月正式投產,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風電樹脂和乙烯基酯生產基地;中材風電葉片項目新增6套葉片生產模具,打造國內一流的無塵葉片加工車間;投資20億元的遠景智慧風電項目加快建設,2017年底首臺風電機組下線。此外還有美國TPI葉片、德國SGB變壓器、丹麥JSB葉片鐵芯材料、雙益模具、雙銳風電葉片、雙菱定轉子支架、
經過“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內到外”的發展階段,我市海上風電產業發展蓬勃。目前,我市已建成海上風電項目6個,總裝機容量111.25萬千瓦雙瑞風電葉片,核準在建5個,總裝機容量140萬千瓦。預計到今年年底,我市海上風電規模將達到150萬千瓦,居全國城市之首。
報告/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