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多地政府紛紛發布“文件”,表示將大力發展充電樁建設。7月底,上海發布《推進上海生活數字化轉型 構建高品質數字生活行動方案(2021—2023年)》,2023年前,上海將新建超過五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與此同時,江西也在7月發布相關文件,表示“明年年底將實現高速服務區充電樁全覆蓋”。充電樁作為新基建之一,越來越成為“香餑餑”。充電樁行業進入加速賽道
去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表示,將加強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助力產業升級。在政策與市場雙重驅動下,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充電樁市場開啟加速模式,行業的火苗越燒越旺。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603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占比81.7%,保有量為493萬輛。與之相應,截止2021年6月,我國公共類充電樁92.3萬臺,算上私人充電樁,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194.7萬臺。
500萬輛新能源車對應200萬根充電樁,而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孫逢春推測,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8000萬以上。顯而易見,充電樁市場進入加速賽道,未來將有巨大的增長空間。盈利難體驗差,充電樁行業叫好不叫座?
艾媒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有1000家“樁企”,到了2020年初,“樁企”僅剩100多家,這意味著,在充電樁建設的第一個高峰期,存活率只有10%。這些企業倒下的主要原因,是利潤低,盈利模式單一。充電樁企業的營收來源主要電費、服務費,掙的是“一度電幾毛錢”的辛苦錢,并且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車普及度尚不足,充電樁行業功率利用率平均只有4%左右,而利用率要達到10%—15%才能實現盈利。
此外,充電慢也是一個行業發展瓶頸,每次充電時間幾個小時到十幾個小時不等,很難滿足例如重卡行業的高效運輸需求。因此,未來充電樁發展需要克服的短板,主要是運營(盈利)模式的優化,和充電技術的升級。“樁企”未來,“能掙錢”和“趕時間”是關鍵
在第一波行業洗牌之后,存活下來的樁企已經意識到了“重建設、輕運營”的弊端,開始嘗試在線下充電場景中增設餐飲、購物、車后服務等功能,以擴展盈利點,培育差異化能力,成效還需市場和時間的驗證。而在技術方面,“充電慢”的技術瓶頸尚待突破,而發展較為成熟的換電技術卻在悄悄興起,多家企業推出換電重卡,針對特定作業場景(如港口運輸、礦區運輸),提供換電解決方案,如上汽紅巖推出的充換一體純電動重卡,換電過程僅需3-5分鐘,有效解決充電時間長的問題。
總而言之,在國家政策的倡導下,新能源的未來發展前景毋庸置疑,隨著國六標準的實施,0排放的新能源重卡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相信在政策和技術的助推下,新能源將在運輸領域發揮更大的價值。
7月挖掘機銷量17345臺 同比下降9.24%!下半年市場有望回溫
裝載機銷量四連落!7月裝載機銷量8763臺,同比下降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