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風電產業經歷了三十余年的快速發展,在現今“雙碳”背景下,產業倍速發展的同時更應重視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早期老舊風機故障率高,迫切需要技改提質增效,而不斷增長的在運&新增機組也催生出未來廣闊的后市場。
據業內人士測算,“十四五”期間,風電機組出質保的規模在2025年將達到256GW,實現翻倍增長,并在16%的年均增長率下催生出一個十分龐大的風電后服務市場。平價時代挑戰下,后市場現狀如何?未來面對哪些挑戰和機遇?
在6月17日召開的“第八屆中國風電后市場交流合作大會”上,北京優利康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利康達”)總經理曲靈鈞表示,“目前早期風場零部件進入疲勞期,對于風場效益帶來直接挑戰。風電運維目前還是以人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運維行業用工難、穩定性差、大數據應用不充分......這些都是平價時代,影響電站運營安全、控制OPEX成本面臨的挑戰。”
△北京優利康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曲靈鈞
當前,我國風電后市場以整機商、開發企業與第三方企業“三足鼎立”,有自主運維、項目和人員外包等方式,但沒有一種固定模式適用于所有企業。同時,多品牌機型、風電技術迭代加速、行業惡性競爭等也亟待標準化的體系規范。
優利康達一直以來致力于探索這些問題的解決途徑。未來風光平價、風火同價是發展大勢,曲靈鈞表示,在平價降本壓力下,如何去解決保障后市場運維的質量和安全是行業共同關注的焦點。針對此,優利康達提出并貫徹的全新增值“服務+”概念,打造出適應中國特色的風場運營模式,完善風電運維標準化體系的同時,進一步滿足后市場個性化運維需求。
作為第三方服務的領頭羊,優利康達在角逐激烈的市場中遙遙領先,且仍在不斷實現自我突破,依托品牌運維服務+靈活的服務模式實現為客戶量身定制化服務。
“服務+”模式既可以提供體檢、運維、定期檢修、中大修技改等品牌運維服務,也能夠開展大部件缺陷搶修、疑難性故障處理、定制化解決方案和集中性缺陷治理等靈活服務模式,同時還能提供“一機一案”的精細化檢修服務,確保風電場實現安全可靠無故障運行。
眾所周知,風場分布在全國各地,機型品牌多樣、外部地理環境、電網等條件各不相同,整機商、業主集中,供應商卻十分分散,平臺化、區域化的定制服務必要性得以突顯,首先就是要做好標準化運維。
標準化運維線路圖
優利康達可提供風電部件+運行維護+培訓“一條龍”服務,其下設有超1000名的技術團隊,擁有和國際國內企業合作近20年的服務經驗。目前可涵蓋國內外15大風電整機品牌,20多款主力機型,對于現場風機端的維護可以實現機型、客戶、區域全覆蓋,打破市場模式存在的局限性。
此外,基于區域化布局,通過備件平臺,針對消耗、庫存管理、供應鏈、備件維修進行全方位的科學化管理,并針對需求及時響應。區域化專業服務也將資源實現了最大化,使得服務效率提升,縮短項目故障待機時間,提高發電量增加項目收益。
從我國風電產業現狀來看,基于服務+定制化運維模式,尚不能全面解決后市場問題。一方面,風機技術更迭加速,存量時代在運的老舊風機還離不開人力故障檢修;另一方面,精密復雜的風電設備,運維工況多樣,對人員技術水平要求更高。但工作環境偏遠艱苦、待遇競爭力低等,導致用工難、人員穩定性差。
此時,伴隨大數據、云平臺等技術普及,加快推動其在風電運維中廣泛應用,補齊現狀短板,是未來很重要的趨勢和手段。曲靈鈞指出,“‘智能+服務+’才是風電安全健康運營的解決之道。優利康達研發的一整套大數據分析系統已經落地運用,并實現了數據的標準化、統一化,為機組預警、故障診斷、智慧運維提供數據基礎。”
在平價時代的挑戰下,后市場發展趨勢必定是從事后維修、事前維護逐步轉變成預防性維護,逐漸實現無故障風場運營的終極目標,以此保證投資效益,實現安全可靠的精細化運營。
運維作為降本的一大重要途徑,在后市場亂象下,更需要優秀的風電后市場服務與人才,以提升當前運維管理水平,滿足平價時代的利潤需求。
優利康達還設立有新能源培訓學院立足風電后市場,培養新能源工匠,為新能源行業持續“造血輸才”,發展至今被冠稱“新能源行業的黃埔軍校”。面向“十四五”,基于定制化“服務+”概念,優利康達搭建的合作共生的平臺雛形已顯,智能+服務+新能源運營解決方案必將為平價帶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