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來看看 54歲黨員是吊車視頻的初心
向左滑動
感悟“走出去”是吊車視頻的意義
“來自中國是吊車視頻的疫苗,開始接種!”這是今年4月3日劉建通在朋友圈發的一則狀態,配圖是一名桑河二級水電站柬籍員工正在接受新冠疫苗接種。“看著當地的兄弟們接種咱們中國的疫苗,我太驕傲了!”劉建通說。
從去年11月至今,他已經在這里連續駐守了6個多月,本計劃今年4月回國,他卻把機會讓給了其他年輕同事,他說:“我家孩子大了,不用我操心,他們的孩子還小,比我更需要先回去。”
在國際化崗位15年間,劉建通奔赴緬甸、駐守柬埔寨,“回家”對于他來說,已經成為了年復一年近在咫尺卻身不由己的遺憾。他感慨:“這一路,最難的不是工程建設,而是讓當地百姓信任華能、接納我們。
最自豪的事,是看到當地百姓因為我們告別了‘無電燈時代’,生活得更加幸福。這就是我們‘走出去’的意義,在異國他鄉再苦再難,我也甘之如飴。
咱們黨員就是哪里需要去哪里,我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項目進點初期,緬甸工地現場條件異常艱苦。劉建通生平第一次住進了用石棉瓦、木板和鐵皮搭建的工棚,睡的床是幾根木樁釘起來的,隨身行李就是床鋪。
身為瑞麗辦事處負責人,統籌協調施工物資從瑞麗裝貨送達緬甸工程現場,是劉建通的一項重要工作。特別是到了項目建設高峰期,物資能否順利送達直接決定了工程是否“有米下鍋”。
天氣、道路、跨境通關......劉建通每天都要為物資運輸提心吊膽。有一次,眼瞅著滿載工程所需鋼材的車隊滯留關口,他形容那一刻的心情就好像餓著肚子,看見食物卻又吃不上,心急如焚的他立刻開啟“電話轟炸”模式,協調各方,想盡一切辦法讓車輛盡快通關。
2009年4月29日,瑞麗江一級水電站作為當時我國水電對外投資最大的BOT項目順利建成投產,這是華能“走出去”歷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外界贊其為促進大湄公河次區域電力合作樹立了成功典范。就這樣,劉建通參與籌建的第一個海外項目順利“開張”!
從當地百姓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他們對新生活的向往,更加堅定了我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信心。
2017年10月22日,840戶共計3690人的移民搬遷工作終于順利完成。首相洪森說:“我也想來移民新村住上一晚,體驗一下當地移民的幸福新生活。”
和柬埔寨移民百姓在一起,第二排右一為劉建通
如今,電站移民新村已成為柬埔寨移民扶貧項目的示范工程,瓜果飄香的田間地頭,普霍和村民們還會時不時地念起“劉建通”這個名字。
有公司的支持,有這么多人與我們并肩作戰,我們必須要在前方守好防線。
在那段疫情反復的階段,電站每個人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劉建通坦言道:“不知道疫情會發展到什么程度,說實話心里也害怕過,但工作必須有人做,黨員就是要在這種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不能退縮。
截至目前,桑河二級水電站所有人員繼續保持“零感染”,實現了戰“疫”保生產的雙目標。劉建通感慨道:“經歷了這些,更能體會什么是命運與共。”
為電站采購物資消毒
走過千山萬水,志合者,終不以山海為遠。今年是劉建通在柬埔寨工作的第八年。回訪移民村時,當地的孩子們圍攏上來,高興地讓他背著或抱著,孩子們的笑聲回蕩在村子里,也回蕩在他的心里。
讓深厚的情誼隨“一帶一路”散播開去,讓綠色清潔能源造福東南亞人民,劉建通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自己不變的初心:要做一名對外交流的友好使者,讓華能“負責任、可信賴”的名片遠播四海;要成為忠實的“拓荒牛”,只要組織需要,愿再度前往新的國度,為華能海外事業發展鋪路搭橋。他相信,只要心相通,世界萬里可為鄰。
文:薛凱文 彭艷嬌
責編:趙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