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領導人氣候峰會”提出,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首次全面系統闡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為加強全球環境治理提出“中國方案”。
風電發展是起重機的初心是提供清潔低碳能源,服務人類是起重機的可持續發展。一臺3MW風機,按照20年生命周期計算,相當于種植25萬~50萬顆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統計,2020年底,全球風電總裝機約743GW,幫助全球減少了超過11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相當于南美洲一年的碳排放總量。
然而有些刻板印象認為:風電不好看,風電破壞生態環境,風機影響鳥類生存、產生噪音與輻射等。其實,風電人在水保、林業、環保上,是非常認真的!
華能江西打鼓寨96MW風電場項目采用“下邊坡零擾動”方案,施工范圍控制在征地紅線范圍內,最大限度規避林地、國土違法違規占地風險,也基本避免下邊坡塌方、水土流失等現象。風場周邊復綠后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旅游景點,而且成為居民牛群放養場所。
國家電投&遠景能源:
水保規劃先行,施工關注環保細節
青海莫合400MW風電項目環保與水保規劃先行,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對環境的影響。當地屬于農牧交錯、雨量稀少、植被缺乏的環境脆弱地帶,風電開發環境友好性任務艱巨。項目施工中,盡可能避免大面積剝離土層表面草皮;完工后,及時播撒草籽加快植被恢復。目前風電場所在地區蓄草量和牲畜數量都未減少,黃羊、兔子等野生動物隨處可見。
國家能源集團&遠景能源:
海上風電+海洋牧場
近期,國家能源集團與射陽政府簽署海洋牧場合作協議,將開展海洋生態環境跟蹤監測系統,對葉綠素A、浮游動植物、漁業資源等進行監測,并規劃采取海洋生物人工放流增殖技術,這會對近海海洋生物恢復發揮積極作用。
環保第一,電量也第一
中廣核貴州雷山大塘48MW風電項目邊坡環保防護使用了“客土噴播”施工技術,即通過混凝土攪拌把綠化基材、種植土、纖維及混合植被種子攪拌均勻,團粒化的基材混合物通過噴槍射到坡面,形成植物的生長層,實現風電場工程與環境的協調統一。環保并不影響發電量,2020年,該風場平均利用小時數3049小時,在貴州省全容量并網風場中排名第一。
華電廣西馬山楊圩40MW風電項目最初核準容量48MW,但建設時發現4臺風機正好處在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地帶,為避讓生態紅線,舍棄了風資源條件更好的4個點位,項目容量降至40.9MW。專門邀請林業部門專家做指導,建設過程中堅持“環保三同時”原則,邊施工邊復綠,道路施工結束后,復綠工作同時收尾。
江陰臨港分布式風電項目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分布式風電項目,從建設到運營都充分注重更好地與城市融合。風機葉片配置鋸齒尾緣,控制空氣擾動噪音;主機艙內增加隔音措施,減小齒輪箱、發電機噪音,使得實際運行中風機噪音比碼頭大型設備作業聲音還小。利用港口的堆場邊角土地建設,提供的綠色電力可達港口運營所需電力的一半以上,港口用電成本最多可降低20%,運營期內為港口創造經濟效益高達數千萬元。
來源:能見
品牌推廣
聯系我們微信平臺 “”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力機械分會官方信息發布平臺,實時發布最新的公告通知、行業信息、統計數據等重要資訊,為業內人士搭建掌握行業動態的重要平臺。
電話:010-68596009
郵箱:fncy@cweea.com.cn官網:www.cwee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