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歲,似乎已經成了人生中最尷尬是吊車出租的年齡,沒有之一。
焦慮、彷徨、恐慌——因為有些公司是吊車出租的招聘啟事上,明確寫著“35歲以下”,即便沒有寫,也有潛規則。
盡管華為看上去是最早被爆出優化35歲員工是吊車出租的大廠,但任正非后來也說,“35歲現象”這個事還是要看能不能勝任。“如果只看年齡,我早就被淘汰了”。
的確,35歲時的任正非,可能還在回味前一年參加1978年全國第一屆科學大會的喜悅,當年和他同臺被表彰的包括陳景潤、林巧稚、蘇步青、程開甲等頂流大咖——任正非的35歲,只是他傳奇人生的開始而已。
不止是任正非。
雷軍、王興、張一鳴們的35歲,幾乎都在他們各自的開掛人生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雷軍在這一年實現了“頓悟”,王興通過一本《九敗一勝》回味“剛從死人堆里殺出來的美團”,但很快又陷入新的圍剿,而張一鳴,更是在一年之內迎來了“三道關”,甚至曾經為此失眠。
雷軍的35歲
“難道馬云比我聰明1萬倍”?
雷軍的35歲,是在2004年。
表面看上去,他什么都不缺。
他以7500萬美金的價格,把當時的電子商務第一品牌卓越網,賣給了亞馬遜。他在這筆交易中套現多少,沒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無需再為卓越網看不到盡頭的虧損操心了。
當時他是金山公司總裁兼CEO——甚至十年前就成了這家公司的總經理,也早就有了“勞模”的名聲。
而且在這一年,雷軍還成為“搜狐2004年度IT風云人物”,上榜的十個人中,和他并列的還包括任正非、馬云、楊元慶等風云人物。
作為程序員,他還在2004年成為“影響中國軟件開發20人”。
他的確夠資格。在一部反映上世紀90年代中關村的紀錄片中,年輕的雷軍帶領的金山公司,扮演的就是對抗微軟這個國際軟件巨頭的角色,而且還顯現出了非同尋常的戰略智慧——比如當微軟中國把辦公室搬到希格瑪大廈、與位于翠宮飯店的金山公司隔路相望時,雷軍說自己從《毛澤東選集》中獲得了靈感,“因為井岡山時期的紅軍與現在金山的處境類似”,相應的,他說金山要打持久戰和敵后游擊戰,“金山WPS不要想著一天就能搞定對手”。
換句話說,雷軍在35歲之前,不但是中國最早的IT創業者之一,還是中關村發展歷史的親歷者、見證者,所以很可能現在雷軍家里還有一個類似于獎狀的東西——他于2003年當選“中關村科技園區優秀企業家”。
但在他自己看來,審視35歲的自己,似乎這些成就遠遠不夠。
對于CEO這個身份,他的表達就直白得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比如我跟楊元慶相比,沒有一條長處”(楊元慶當年推動了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聯想由此國際化)。
這還不是全部——因為還有一根更大的刺,卡在雷軍的心里。
1998年11月11日,馬化騰正式創辦了騰訊,一個社交帝國開始了自己的蹣跚學步;1999年,馬云在杭州聚齊十八羅漢,留下了那張意氣風發、舉世聞名的照片;2000年千禧年的1月,李彥宏回國成立了百度,搜索王者的時代來了。
2004年時,騰訊已經實現了掛牌H股,發行價的市值總額就超過了70億港元,百度的全年營收達到了1400萬美元左右(按2005年年報計算),阿里巴巴在2004年初就獲得了8200萬美金的融資,創下當時互聯網行業的紀錄。
幾乎在一夜之間,社交、電商、搜索這三條賽道,出現了三家冉冉升起的公司。
但這一切,都跟早在1988年就創立、被雷軍稱為“爺爺級IT公司”的金山,沒有一毛錢關系。
金山公司落伍了,邊緣化了,(幾乎)被淘汰了。
雷軍說,被成立比金山晚了十年的公司超越,心里會失衡,也很失落,“那是我遇到的最大挑戰”。
然后就引發了那個著名的自我拷問:“是馬云比我聰明1萬倍,還是說我不夠勤奮”?
35歲的雷軍開始反思,并找尋問題的根本,最后發現真正的問題只有一個——(在趨勢來臨時)沒有做到順勢而為。
這是典型的雷軍式頓悟——建立在大量的實踐之上,而且成為信條——這個思維創新不但影響了雷軍對于互聯網的看法,甚至還包括2011年成立的“順為資本”的命名,現在打開順為資本官網,第一頁依然是醒目的“順勢而為”。
所以盡管賣掉卓越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很多人認為“中國第一B2C電商品牌”賣賤了,因為當時亞馬遜給當當網開出的價格高達1.5億美金(并非全部股權),同時還保留管理層,但雷軍依然選擇脫手卓越網,給出的理由就是“沒錢了”。
解決了思維問題之后,雷軍開始思考下一個問題——如何贏在下一個十年?
他的答案是移動互聯網。
他大方承認自己對于移動互聯網不是很精通,于是就投資年輕人做移動互聯網。
在2004年,雷軍也正式開啟了自己天使投資人的生涯,投的第一個項目是孫陶然(商務通創始人)的拉卡拉,投資金額是50萬美元。
與此同時,雷軍自己也在摸索,最后發現移動互聯網的關鍵,在于手機這個移動終端。
到了這個時候,“小米”實際上已經呼之欲出,但另一件事催化了這個進程,那就是2007年史蒂夫·喬布斯發布iPhone。
這個事件不僅僅是智能手機時代的開始,更觸發了雷軍過去三年來對于移動互聯網的所有思考,于是“抱著必勝的決心來做小米”。
2010年3月3日,小米正式成立。
現在小米的最新市值超過了6500億港元。在距離2004年35歲時的頓悟17年之后,雷軍終于不用再用失衡的心態去看待騰訊、阿里、百度曾經帶給他的那些壓力了。
而且他還影響了幾乎一代創業者,比如王興。
這位創立了美團這個巨無霸生活平臺的年輕創業者曾說,雷軍是“勞模+戰神”。
王興的35歲
剛殺出“千團大戰”,又陷入新的圍剿
比雷軍的35歲整整晚了十年,王興迎來35歲時,是在2014年。
這一年有一本與王興有關的書聲名大噪,在這本名為《九敗一勝:美團創始人王興創業十年》的書中,美團在“千團大戰”中的經歷,被描述為“從死人堆里爬出來”。
還有一個細節可以佐證這場大戰的窒息感——美團創業第一年,王興每周工作時間達到了100多個小時,為了省下剪頭發的1個多小時,自己跑去買了一個理發器,20分鐘就能剃成一個光頭——直到現在他還以光頭形象示人。
但除了這本書把美團以及王興定義為勝利者之外,王興自己似乎對回味勝利并沒有表現出多大興致,看到更多的反而是危機。
在2014年2月22日北大百年紀念講堂舉辦的美團年會上,王興甚至表示美團永遠離破產只有6個月的時間,所以他在這場年會上強調了兩個關鍵詞,而第一個就是“危機”。
王興并非是在危言聳聽。現實情況是,盡管美團在千團大戰中殺出重圍,但來自于全新的重量級對手發起的圍剿,已經近在眼前。
2014年初,百度宣布全資收購糯米網,李彥宏還表示要在O2O上投入200億元。考慮到百度掌握的流量資源,以及投入的巨資和表露出來的戰略決心,看起來美團已經被擺在了案板上。
幾乎同時,騰訊宣布戰略投資大眾點評,并占股20%。
在BAT中,除了阿里是美團的股東外,另外兩家通過分別投資糯米網和大眾點評,變成了美團的敵人。另外萬達也開始推進自己的O2O項目。
戰爭升級了。
王興給出的解藥是從團購轉型為服務電商,比如外賣等,這差不多成為今天美團的主營業務——2020年,外賣在美團總收入的占比達到了57.73%,是美團最為核心的業務支柱——外賣讓美團活了,也火了。
僅僅一年多之后,美團就合并了大眾點評,又過了不到兩年,百度把外賣業務賣給了餓了么。
王興說2014年是美團最關鍵的一年,目前來看完全正確。
2014年底,在參加一個活動時,王興談到了企業家精神,并認為這種精神是一種對機會的追求,而最大的機會是,一切行業都在互聯網化。
而談到自己,他明確表示自己對于建立個人品牌了無興趣,寧愿去看一本書,并保持一顆好奇心。
他的這種風格,也讓另一位幾乎與他同時崛起的人物印象深刻,那就是他的福建老鄉,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
這兩個福建人,撐起了TMD陣營中的三分之二,那么35歲的張一鳴,又在做什么呢?
張一鳴的35歲
也曾失眠,但連闖“三道關”
王興和張一鳴不僅僅是相差僅有十幾公里的福建龍巖老鄉,甚至還是創業伙伴——倆人曾經在王興創辦的中國版推特“飯否”共事過。
在王興看來,張一鳴理性而專注,而張一鳴眼中的王興,涉獵廣泛,好奇心強。
跟美團提供生活服務相似,張一鳴打造的以今日頭條、抖音等為代表的“頭條系”,幾乎也是每一部手機上的必需品,抖音海外版TikTok甚至還火到了海外,把Facebook等世界級公司拉下馬。
但這個辯證的世界告訴我們,沒有什么是一帆風順的——就像張一鳴的35歲。
那是2018年。
作為最早基于數據挖掘的資訊推薦引擎產品,今日頭條在當年10月份的投前估值據稱高達750億美元,在當時沒有上市的互聯網公司中位列全球第一。
在這一年,張一鳴破天荒地在自己的頭條號上,發了多達53條動態,創下了2015年他正式注冊自家頭條號以來的高點。
但實際上,他在35歲時遭遇了三道難關,其中最大的難關也許就來自于他“算法沒有價值觀”的技術觀點。
2018年元旦,網信辦約談今日頭條。
3月29日,央視《經濟半小時》以“‘今日頭條’廣告里的‘二跳’玄機為題,報道了今日頭條存在虛假廣告的問題。
十天后,相關部門要求互聯網應用商店暫停今日頭條等新聞資訊類APP下載服務三周。
4月10日下午,因存在“導向不正、格調低俗”等突出問題,廣電總局要求今日頭條永久關閉“內涵段子”APP及公眾號。
4月11日,張一鳴在自己的頭條號上發布了“致歉和反思”,明確表示產品走錯了路,反思了相關問題,并推出整改措施。
沒人確切知道10日晚上那一夜張一鳴的所有心理活動,唯一能夠確定的就是,那是個不眠之夜。
這是35歲張一鳴的第一關。
到了5月份,剛剛經歷了監管風暴的張一鳴,很快又陷入了另一場與巨頭有關的戰爭——頭騰大戰。
抖音在2018年第一季度獲得蘋果商店下載量全球第一,張一鳴興奮地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相關消息,并在下方評論稱“微信的借口封殺,微視的抄襲搬運,擋不住抖音的步伐”。馬化騰看到后回復張一鳴“可以理解為誹謗”,隨后張一鳴似乎感覺有些不妥,稱自己沒想打口水戰,只是忍不住發了個牢騷,并表示一直在就微視抄襲搬運抖音的情況進行“公證”,但馬化騰并不買賬,稱“要公證你們的太多了”。
雙方矛盾隨之升級,有關騰訊封殺今日頭條相關產品的消息開始出現。而在這之前,騰訊恢復了自己的微視,并專門成立短視頻部門,對抗包括抖音在內的頭條系產品。
張一鳴似乎不想把事情鬧大。5月初在自己的頭條號轉發了《誰說騰訊沒有夢想》,并稱馬化騰是自己最敬佩的CEO,希望騰訊繼續帶動中國互聯網整體進步。
但到了5月底,雙方還發生了“彈窗事件”——新華網在一篇網游戕害少年兒童的文章中批評騰訊等游戲平臺,百度彈窗這篇文章,文章來源變成了新華社,今日頭條也彈窗了該篇文章,標題與百度相同。
這引發了雙方的又一次論戰。
6月1日,騰訊以涉及商業詆毀正式把今日頭條起訴到法院,索賠1元并要求公開道歉。第二天,今日頭條起訴騰訊,要求停止屏蔽頭條網頁鏈接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并賠償經濟損失9000萬。
另外百度也開始發力小視頻,推出了多個短視頻產品。
但下半年之后,“頭騰大戰”逐漸平息。
這種經歷也許在更早之前版權風波的時候就已經顯現,他在分享與“巨頭”競爭的經驗時表示,“最重要的是不恐慌”。
這讓他闖過了第二關。
第三個關口就是營收。
根據彭博社2019年初的報道,正在尋求新一輪融資的今日頭條母公司字節跳動告訴投資者,2018年的營收預計為500億-550億元,“這是這家公司首次收入沒有超過預期”。
這對一個以高速發展獲得高估值的創業公司來說,可能談不上是一個打擊,但至少到了需要向投資者予以說明的程度。
不過事后的結果表明,投資者依然對張一鳴創辦的字節跳動充滿興趣——去年底的一次融資中,字節跳動的估值已經達到了1800億美金。
這表明盡管在2018年遭遇重擊,但張一鳴最終做到了遠離漩渦。
這給他帶來了哪些有益的啟示?
有一點值得一說——在兩年之后TikTok在美國市場面臨分拆壓力,全世界都在焦急等待這個全球知名互聯網應用的命運時,張一鳴再一次力挽狂瀾——他甚至都沒怎么發聲。
也許在2018年他說要推進全球化時,就已經做好了解決一切未知問題的準備。
還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字節跳動的官網上,關于張一鳴的信息并不多,甚至沒有常見的“高管介紹”,在2021年3月30日字節跳動9周年年會上,張一鳴發表了題為“外部波瀾起伏,內心平靜如常”的演講,這篇演講的關鍵詞是“平常心”,并且希望員工“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現在張一鳴的字節跳動(今日頭條)還沒上市,但已經在“TMD”中排到了第一位。
結語
35歲之后更精彩
雷軍、王興、張一鳴的經歷表明了一個事實,即“35歲危機”并不是只有普羅大眾才能感知的危機。
最重要的是找到屬于自己的方法,并付諸行動——雷軍的頓悟,孕育了后來的小米,現在更是開啟了造車的新征程;王興剛殺出來就要面對新一輪的圍剿,但能夠通過轉型外賣這樣的電商服務,帶領美團打開了新的空間;張一鳴雖然經歷了失眠,但完成了糾偏,也順便通過了壓力測試。
創業還在繼續,而后來的事實都表明,他們在35歲之后取得的勝利,要比35歲之前整整35年的積累精彩的多。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雷軍王興張一鳴那樣的學霸,上課之間就知道了考試答案,在35歲時就能運營一家備受矚目的公司,而無需擔心個人職業生涯的年齡陷阱,所以最終,我們只能控制能夠控制的部分,比如始終保持對生活的熱忱,并確保自己付出了全部——不要成為問題的一部分,而是要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1]. 網易商業報道·雷軍訪談錄
[2]. 北京電視臺雷軍采訪資料
[3]. 《中國企業家|王興:我對塑造個人品牌沒有動力》
[4].《九敗一勝:美團創始人王興創業十年》,李志剛
[5]. 張一鳴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