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9
作者 l 粥左羅
來源 l 粥左羅是大吊車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轉載請聯系授權(微信ID:zzlloveutoo)
你好,我是粥左羅。
請花30秒,跟我過一下這幾個問題:
你哪幾個同事做事特別靠譜?
你哪幾個同學做事特別靠譜?
你哪幾個朋友做事特別靠譜?
掐指一算,是不是沒那么多?
反正我是。
先別著急對別人沮喪,馬上再反問一句自己:
我是一個做事特別靠譜是大吊車的人么?
這個自己回答就行。
做事靠譜,不是一個那么容易做到是大吊車的品質,但它又是那么重要,我們對它的討論再多都不為過。如果讓身邊人評價自己一下,有“做事靠譜”這個詞應該是每個人的追求。
01
問題是:怎么定義做事靠譜?
我讀過很多相關文章,最受歡迎的定義是: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一個詞總結就是:閉環思維。
你把事情交給一個人后,完全不用操心后續,因為你知道他肯定能落實,就算沒辦好,也能及時給你一個回饋,這就叫靠譜。
但光有這個是不夠的。
很多做到了這一點的人,也并沒有混得很好,因為這個只是前提,要求你有始有終地及時反饋到位。
我把這種靠譜更多理解為是一種“態度靠譜”。如果你想成事,只做到態度上靠譜,對自己要求太寬容了,我們更要追求“結果靠譜”。
結果靠譜,分3層:
第一層:做完;
第二層:做好;
第三層:做到極致。
請問你目前屬于哪一層?
閉環思維的靠譜,是結果靠譜的最低層次。完成,是做事的最低標準,是最起碼的要求。
如果你想成為那1% 的人,你必須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首先你要從做完,進化到做好,最終你要成為一個做事極致的人。
不過扎心的是:
很多人第一層都沒做到。
如果說第二層、第三層做不到更多是能力問題,那么第一層做不到更多是態度問題。
很多人不覺得“按時完成”有那么重要,覺得“害,今天完不成,就明天后天唄”,其實最終你失去的是個人信譽。
在職場中,很多人養成“不按時完成”的習慣,是因為大多數公司,都無法做到對“是否按時完成”事無巨細的獎懲制度,導致很多人在很多事上沒按時完成后發現,自己也沒有得到啥懲罰,于是就從一開始的“戰戰兢兢”到最后覺得“這也沒啥”,然后就習慣了。
習慣很可怕,最可怕的習慣,是“習慣了完不成”。
這是一個人前進過程中最可怕的習慣,任何事,完不成也沒事,無所謂,這樣的話,這個人長期看有啥未來呢?在老板和同事眼里,你已經“個人信譽破產”了。
反過來,你每次答應了的事,都想盡一切辦法完成,最終你養成了不管啥事都按時完成的習慣,你在大家眼里就是一個“靠譜的人”,在這個個人品牌時代,這個標簽就是你往上走的最佳通行證。
02
做完,你能勝過70%的人,但想成大事,這還不夠。
長期堅持把事做完,和長期堅持把事做好,注定擁有不同的人生。
做完和做好,看似一字之差,背后是思維的巨大差別。
01 做完是任務思維,做好是目標思維
為什么我用的是“目標思維”,而不是“結果思維”?
因為從流程上來講,做完就是結果了,可以交差了。但是,交差的那個東西好不好呢?這個就看你對目標的理解了。
比如,老板說:下周一給我一份這個月的運營數據。
如果你是任務思維,你會按照流程,把各項數據統計一下,做成excel或者ppt,然后按時交給老板。你算完成了任務,老板當然不會批評你,但也不會覺得你多么出色。
為什么?
你雖然拼命干活又按時完成了,但做之前你沒搞明白:老板跟我要這個運營數據,目標是什么?
目標沒搞清楚就開干,你過程再靠譜,再按時完成,也不一定能很好的幫助老板完成目標。這就是優秀的普通員工經常干的事兒。
任務思維驅動的員工,信奉流程正確,按時交差。
給我設計個海報?
各種元素在模版上一堆,done.
給我寫個周報?
流水賬式的羅列上周工作,done.
公司活動發個朋友圈?
copy 幾張圖隨便一發,done.
普通員工做每一項工作都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優秀員工都會先思考這項工作的本質是什么,為了達成一個什么目標去做?然后再目標導向的去完成這項工作。這兩種思維下產生的工作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你可能會想,老板為什么不清晰、全面、詳細的說他要什么?
你要記住,老板永遠無法事無巨細的安排工作,他要管的人和事很多。所以你會發現,老板布置工作,很少會跟你說十幾分鐘二十分鐘,因為這樣的話,他沒法工作了。
作為員工,我們就是幫老板節省時間的,如果你做一件事,希望老板清清楚楚的給你講,你還要不停的問,那就違背宗旨了。
這就是為什么“做好”并不容易,你只有對公司的產品業務有充分理解,老板給你安排事情時,你才能很好的get到目標是什么。
02 做完是打工思維,做好是成長思維
為什么很多人只追求做完,而不是做好呢?
任務思維可能是表層原因,深層原因可能是根深蒂固的打工思維。
要時刻提醒自己:我是在為自己工作,為了成長工作,不是為老板工作。
很多人都會說:廢話,我當然知道我所有工作都是為自己的成長。
不要看大家怎么說,要看大家怎么做。現實中,80%的人的行為模式都是打工思維,否則為什么每個公司都有那么多“混”的?
思維決定行為,兩種思維下的行為有什么不一樣呢?
認為自己是給老板工作的人,會把做完份內工作當成唯一目標,因為只要做完就可以交差領薪水了。
很多時候,打工思維跟“做好”是矛盾的。做好?做好能拿到更多錢么?拿5000的工資,就該干5000的活,干多了不就虧了么。
這也對,也不對。
對,是因為你按當下的計算,確實如此。
不對,是因為我們是在持續走向未來,不能只看眼前。
所有升職加薪都是有“滯后效應”的,你拿5000的工資,干好5000的活,老板會覺得,為什么要給你加薪呢?現在這樣不是挺好的么。
你拿5000的工資,干著10000的活,老板會覺得,這是個人才啊,不能屈才啊,得放到更高的位置上。
換一種思路,你更應該秉承“成長思維”。
你問自己:我會永遠待在這家公司么?
大概率是:不會。
所以你可以這樣理解,我當下做事,目標終究是為了三年后進入更牛逼的公司、勝任更牛逼的工作、拿更高的薪水,或者將來自己創業賺更多錢。
這樣的話,你只是因為當下的老板沒有給你更多錢,你就不去做得更好,你是在拿自己的未來跟老板賭氣。
03 做完是對別人靠譜,做好是對自己靠譜
我今天是內容創業者,但我是從小編做起的,做小編時,工作的每個環節,我都用最笨的方法做。
寫文章時翻幾十篇文章查資料,標題改幾十次甚至上百次,開頭結尾反反復復改,找一個封面圖可能要花一個小時,永遠不能接受自己做完就可以了,我應該是全行業最敬業小編前1%。最后發工資我可能不比別人多,但我的收獲一定比誰都大。
很多人是做好工作讓老板滿意,順便讓自己成長,我剛好反過來,我是盡最大可能做好工作讓自己滿意,反而讓老板滿意是順便的事。
養成一個習慣,每次做完一件事,你要問自己一句:
這件事我做完了,我自己滿意么?
如果你每次都能這樣問自己一句,你就能把事情從做完進化到做好。
為什么?
因為大多數時候你做的事,都經不起這句逼問。一問你才發現,原來你只是做到了對別人靠譜,如果這事要做得對自己靠譜,你還有很多優化的空間,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03
做事靠譜分 3 個層次,做到極致是最高一層。只有長期把事做到極致的人,才配擁有開掛的人生。
為什么做好還不夠?
因為這個社會,競爭太TMD 激烈了。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讓貧富差距差距更大。
1980年,美國最富的1%的人,掌握整個社會20%的財富,2014年,這個數字變成了40%。更可怕的是,50%的中下層及底層美國人,掌握的全部財富不到1%,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一度為負數。
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就是:競爭越來越激烈,對優秀的定義將越來越苛刻。
從前,你成為20%的人就算優秀,后來你要成為前10%,如今可能在每個領域只有成為前5%甚至1%才有機會。
做好可以嶄露頭角,做到極致才是鳳毛麟角。
什么是做事極致?規定時間和能力范圍內做到最好,就是極致。
聽上去很美,但沒有現實指導意義。
今天,我們重新定義一下什么叫做到極致:
01 極致就是不可再優化
絕對的完美,永遠不存在,只有相對的完美。
不可再優化也是相對的,是在規定時間、能力范圍、資源結構內,你做到了不可再優化。
每次當你做完一件事,準備收工時,請多問自己一句:我真的沒辦法做得更好一點了么?哪怕一點點?
若你的回答是“還能更好一點”,說明這件事你還有優化空間,那你為什么要停下來?繼續做啊,不要停留在做完和做好。
此時此刻,不妨回想一下今天的工作,是否經都得起這一句反問?
我當年做小編時,公眾號一天推三次,第三次通常是晚上十點,如果我當天下午 6 點就把稿子準備完了,我絕對不會停下來,剩下的 4 個小時,我會不停得問自己:
標題的打開率確定有保證么?文章中的核心觀點是不是可以更金句一些?
這個封面圖傳遞的情緒是不是不夠?
開頭是不是太平了,是不是進入主題太慢了,用戶看了愿意往下讀么?
用戶讀到哪個地方可能會卡住,能否再改得順暢一點?
用戶看完會不會喜歡,標題有沒有分享阻礙?
我會一遍一遍的給自己手機上發預覽,一遍一遍的檢查,看看是否還能優化得再好一點,哪怕是一點點,哪怕只是有個句子我刪掉了一個“的”字。
這就不僅僅是做完和做好的靠譜,這是極致的靠譜。
反過來,不極致的后果是什么?
就是你的同事、領導、老板看一遍你的成果,很容易就能說出:這個地方還可以更好一點,那個地方還可以稍微再調一下,等等。
為什么?因為那些可以繼續優化的細節你沒有去優化,做完你就收工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你是具體工作上的一線執行者,你應該比老板更專業,檢驗的標準就是,你做的活兒,老板看了好幾眼,也沒看到可以再優化的地方。
02 極致,就是不可替代性
極致,最好,不好衡量;不可替代性,很好比較。
因此,一個人追求極致,就是在追求 TA 的不可替代性。
不可替代性,就是靠譜的最高級。
這事兒交給你,我絕對放心,這還不夠。
這事兒如果只能交給一個人,只能是你,這才行。
職場早期,把一樣看家本領推向極致,是你往上爬的捷徑。因為在老板眼里,你在這方面,就是不可替代的靠譜。
我就是這么過來的。
我最初是做新媒體小編,按很多招聘網站上對這個崗位的要求,我根本沒任何優勢:
我不會 P 圖,不會剪視頻、音頻,不會做社群運營,不會做活動策劃。直到現在我也不太會,因為職場早期我信奉長板理論,不要什么都去學,選中一個核心能力,把它推向極致。
我就天天研究這么寫爆款,不斷把這項能力再往前推一點,再推進一點,再推進一點,最終我成了超過 30 人的內容團隊里最會寫爆款的人,也就是在這個點上,你安排我什么任務,我都有不可替代的靠譜。
之后,重要的人物傳播稿件交給我寫,最有爆款潛質的熱點優先交給我寫,頭條廣告軟文交給我寫,公司行業峰會的重點宣傳稿件交給我寫,就這樣,哪怕別的我還都不會,在老板眼里我也已經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員工。
這也是我短時間內實現職場逆襲的最重要原因。
做完,做好,都不如做到極致,做到極致就是做到不可替代的靠譜。
03 極致,就是要制造驚喜
跟誰學的創始人,陳向東,曾經是新東方執行總裁,他能做到總裁位置上,就源于他的極致靠譜。
接受《晚點》采訪時,陳向東講了一個當年他在新東方的傳奇故事。
2002年,他一個人去武漢開新東方分校,從零做起,一年就創造了4000多萬營收,1500多萬利潤,被稱為“武漢速度”。
總部的人來武漢校區參觀,其中有人說他們也要第一年做到武漢的規模。
陳向東笑笑說:不可能的,因為我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你們誰都做不到。
他做事極致到什么程度?
比如招人發傳單,他發現發的數量比預想中少,就去學校看怎么回事,他發現大家是發完一張再從一疊傳單中拿起一張再發。陳向東是把整個手臂架起來,一疊傳單從手臂到手全部攤開,這樣發的速度快很多。
比如貼海報,他帶著6個人貼,競爭對手20個人貼,但還是陳向東贏,因為對手的人不檢查,陳向東不停的檢查,看到海報被撕就立馬再覆蓋上。
比如招人,他在外面看到不錯的人,就問對方來不來,對方說離職會扣5000,陳向東就讓司機馬上拿5000過來給他。
這就是做事極致。
為什么要這樣?
老板給你一項任務,做完是底線,做好是預期,因此,你只追求做完、做好,老板永遠沒法在你身上看到驚喜。
什么是驚喜?
驚喜就是超預期。
永遠符合預期,永遠不會有驚喜。
什么是普通人?重新定義一下:
所謂普通人,就是沒有驚喜的人。
什么是優秀的人?重新定義一下:
所謂優秀的人,就是能不斷制造驚喜的人。
如何制造驚喜?
做到極致,超越預期。
能持續制造驚喜,是極致的靠譜,是讓人無法拒絕的靠譜。
一旦你被別人定義成這樣的人,你就成為人們眼中那個值得期待的人,一個值得人們期待的人,怎么混得差?
做事靠譜分三層,做完是底線,做好是符合預期,做到極致是超預期,是驚喜,是成為不可替代之人的必經之路。
只有做事極致的人,才會有開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