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福,國機重工首席技師,扎根工程機械制造一線30多年,經過上百個項目的錘煉,打磨出了高超的技藝和一身絕活,被大家稱為“結構件制作的工藝巧匠”。
十年如一日 詮釋工匠精神
面對國外企業工藝制造技術復雜、制作要求高的特點,鄒建福埋頭鉆研,用數十年的時間,從一名普通鉚工成長為結構件制造首席技師,為結構件業務的拓展提供堅實的技術后盾,迎來了事業部連續三年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配套業務量實現翻番的成績。
鄒建福一次又一次地,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令人驚嘆的作品。在國機重工承擔的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平地機產品開發)中,他和結構件技術負責人巢鋼共同承擔起其中核心結構件刮土板的技術攻關。
在沒有現成技術可以參考,項目周期短等情況下,他們沒有退縮,幾乎天天加班,從基礎知識開始,弄清每一個技術細節。
第一臺樣機從裝配出廠,到客戶試用,到交付客戶,他都親力親為,并和銷售人員在塵土飛揚的工地觀察設備使用情況,聽取用戶對產品的評價,認真記錄每一條建議意見……最終,確定了工藝方案,圓滿解決了問題。
自參加工作以來,他都是這樣迎難而上,大膽變革,不斷優化產品工藝。他多次獲得公司精益生產一等獎、神華杯創新銀獎、國機重工首席技師等殊榮。
面對眾多表彰,他表示:“我只不過是立足自己的崗位,持之以恒做了自己應做的事情,今后仍會一如既往地用主人翁的態度去工作,發揚‘工匠精神’。”
開拓創新 凝心聚力鑄精品
2007年,面對客戶的需求,時間緊,任務重,他主動請纓,和同事們一起成立“挖掘機下車架側框工藝改進”攻關組,項目試制一次成功,滿足了當年側框結構件供貨。
他堅持奮戰在產品創新、結構件制造第一線,在繼承中不斷探索、積極創新。
隨著公司產品結構轉變、業務轉型的步伐加快,公司在結構件焊接過程中全面推廣了焊接機器人應用。為挖掘機器人的使用效能,他牽頭為30余臺焊接機器人設計制作了近百種的焊接翻轉架夾具,不僅簡單實用,且為公司節省大量資金。
近三年來,他牽頭的項目累計為公司節約胎具設計費近百萬元,提高了智能制造能力和工作效率,確保了產品質量可靠性,公司也成為阿特拉斯、JCB等國際知名企業的優質供應商。
匠心筑夢 厚植人才沃土
為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潮流,積極踐行“丹棱精神”,公司提出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著力打造領跑全國、全球的結構件加工產業標桿。“鄒建福首席技師工作室”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他以“鄒建福首席技師工作室”為平臺,積極做好“傳、幫、帶”,把熟練精湛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技術人員,讓工匠行業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作為常年活躍在一線的首席技師,他深諳“鉚工干活,敲敲打打,作品質量,‘一把尺’校平見分曉”的道理。對于結構件制造來說,一是因焊接導致變形,產生尺寸偏差;二是拼接產生撓度超差。針對這種情況,他組織技術小組進行工藝改進,通過液壓校正工藝在結構件制作中的應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獲得國機重工科技創新獎。
他還組織年輕員工開展技術創新交流、講座、培訓等活動,帶領年輕員工攻堅克難,完成了多個重大項目,為結構件事業部實現年度產值貢獻力量。
“匠”是一門技藝,匠人是不斷打磨的修行者,30年的時間稍縱即逝。如今,50歲的鄒建福依然活躍在一線車間,未來,他依舊會靠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帶領工人們續寫結構件制作工藝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