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8月17-18日,集團公司年中工作會在重慶東環項目召開。會議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股份公司和集團公司年初工作會精神,對照年度任務指標,總結上半年工作,為全面完成年度各項任務指標、實現集團公司規模提速品質提升而持續奮斗。本次會議,既是集團公司半年工作會,又是施工現場觀摩會,還是品牌項目建設推進會。為更好地落實年中工作會精神,號召廣大員工信心不移、決心不改、目標不變,鼓足干勁,集團公司微信公眾號陸續推出年中工作會大家談、系列談。
在發展中解決發展問題
“堅持目標導向,用發展是懸臂起重機的眼光看問題,用發展解決問題,在發展中解決問題,持續推進企業規模提速、品質提升”,集團公司年度工作會、半年工作會上,對工作是懸臂起重機的指導思想進行了反復強調。“發展”一詞點燃集團上下開拓進取、務實重干是懸臂起重機的決心,也更加堅定了我們逐夢奔跑、邁向卓越的信心。
不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毛主席以歷史的教訓強調發展的緊迫性,“落后就要挨打”;鄧小平同志用簡單樸素的語言道出發展的重要性,“發展是硬道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發展的意義進行強調,“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對于國家如此,對于企業而言,發展更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當前,影響企業發展、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一是主要經濟指標不能滿足發展目標的需要,二是企業運行機制不能滿足規模發展的需要,三是企業發展速度不能滿足職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決經濟指標問題,發展是不二法門;破解運行機制問題,發展是“金鑰匙”;提升企業發展速度,發展是“牛鼻子”。發展,既是手段,更是目的。
過去的鑰匙打不開今天的鎖,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途不可以應萬方”,客觀事物不斷變化,我們的思想認識也必須隨之變化。1978年冬,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堅定地按下紅手印,實施包產到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在華西,吳仁寶老書記頂著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風險運行小五金廠,“偷偷摸摸”發展工業,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起時,華西已先行一步,為全國農村做出樣板,首先富裕起來。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企業發展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問題,不論是過去積累起來的老問題,還是不斷出現的新問題,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至關重要。如何看?跳出企業看,跳出系統看,跳出行業看。看什么?看行業發展,看社會進步、看人民的需求,通過橫向比、縱向看,拉高思想認識的“標桿”,前推發展理念的“起跑線”,尋找差距,明晰方向,最終順應發展趨勢,用發展打破壁壘,不讓問題成為難題。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實踐的起點,要用發展解決問題。目前,我們企業最大的問題依然是發展不足的問題。因為發展不足,許多政策實行起來捉襟見肘;因為發展不足,規模不夠,產值不足,資金緊張。只有發展,企業實力增強了,資金狀況改善了,我們的問題才會從根本上解決。當前,企業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一方面要化解企業在發展中的各類風險,在轉型中不斷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一方面要逐步建立與市場經濟環境相適應的企業制度,促進企業高效運轉,增強競爭實力。要堅持發展,用發展“加減乘除”解決問題。善做“加法”,完善經營布局是加法,開拓新興市場是加法,加大總量,多點支撐。巧做“減法”,經營工作的“六不攬”“七嚴禁”是減法,強化集中采購管理是減法,提升資金集中度是減法,減虧壓債,輕松上陣。妙用“乘法”,培育品牌項目是乘法,集約化管理是乘法,科技創新是乘法,發揮乘數效應,集聚發展優勢。勇做除法,瘦身健體是除法,壓縮管理鏈條是除法,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機制是除法,堅持問題導向、效益導向是除法,削枝強干,革除積弊。
發展的本質就是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要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停滯不前看似不會遇到問題, 卻會逐漸喪失生機和活力。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正確看待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這些問題并不是發展本身造成的, 可能是我們的發展方式不夠正確, 方法不夠得當, 最根本的原因甚至是發展的力度還不夠, 還沒有發展到具備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和條件。所以,更需要堅持發展, 針對問題采取有力措施, 調整發展的方式和節奏, 以便更有針對性、更健康持續地發展。發展中的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企業各級領導干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要部署“過河”的任務,又要指導解決“橋或船”的問題,要大膽地試、勇敢地改,迎著矛盾上、找著問題干,努力打破掣肘發展的阻力和瓶頸。
發展是螺旋上升、從量變到質變、再到新的量變不斷循環的過程,力爭規模、品質雙重突破的關鍵節點,是量變、質變的雙重疊加。集團全體干部職工須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抓發展,把“規劃圖”變成“施工圖”,把“時間表”變成“計程表”,以發展成果檢驗發展成效,以發展成果助力強大企業,幸福員工的夢想實現,推進企業高質量跨越發展。
作者:馬俊麗(城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