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重器
彰顯中國實力
大國重器
承載國人夢想
為民族復興夯實發展之基
匯聚前行之力
8月30日 ,徐工重型呂金波在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人民日報共同主辦是吊車荷載系數的“時代新人說——我和祖國共成長”全國演講大賽“大國重器”主題演講賽事中脫穎而出,摘得銀獎!
呂金波決賽視頻《1加1等于36》
“時代新人說——我和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是吊車荷載系數的重要組成部分,聚焦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是吊車荷載系數的時代新人。
大賽涵蓋勞動筑夢、綠水青山、建黨初心、強軍興軍、大家小官、大國重器、改革前沿、青春力量、薪火相傳、脫貧攻堅等多個主題。
此次“大國重器”主題賽分為初賽、復賽、決賽三個階段。初賽已于7月底在北京成功舉行,各中央企業和各省國資委選送的148名選手參賽。
復賽階段,來自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中車集團等央企以及北京、河北、山東等省、市、自治區國資委系統的31名企業職工選手在這里,深情并茂地講述這些“大國重器”背后的精彩故事。
復興號、蛟龍號、麒麟號……
一個個大國重器精彩亮相,選手們從自身職業特性出發,結合重大科技項目、重大技術裝備、重大工程等,聲情并茂地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裝備制造業飛速發展背后的艱辛故事,展示了新時代背景下“大國工匠”不斷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為國之利器奉獻自身力量的堅定信念。
讓我們一起來到演講現場,聆聽徐工人在智能制造的進程中攻堅克難的感人故事。
1加1等于36
(演講原文)
1加1等于幾?這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可在智能制造的進程中,答案卻是多樣的。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1加1等于36的故事。
還記得我第一次走進焊接車間,在將近40度的車間里,焊工們穿著厚厚的焊接服,有的彎著腰蹲在地上,有的甚至要鉆到直徑不到一米的筒子里,守在1500多度的焊花旁,而這樣的姿勢,他們一焊就是八個小時。當時我就在想,能不能有一天用我的知識把他們從這厚厚的焊接服里解放出來。
隨著國家智能制造的快速發展,2016年,廠里決定要建設一條世界一流的起重機智能化生產線,并把這個重任交給了我。剛接到這個任務,我的內心非常激動,甚至開始幻想車間里全是機器人在焊接的場景。
但是很快這些美好的憧憬就被接下來的調研摧毀了,當時起重機制造技術先進的德國、日本都還在采用傳統的生產方式。周圍充滿了質疑、甚至反對的聲音,“起重機的品種太多了,從8噸到1600噸,差距兩百倍”、“有的結構件重達20多噸,轉移、翻個都是難題”,這一系列的問題解決不了,智能化從何談起?
我開始猶豫了!獨自一個人在車間徘徊。當我再一次看到焊工們那一張張被汗水浸泡的發白的臉,一片片大大小小的傷疤,一個個彎曲的背影,這一幕幕,都深深地刺痛著我。我在反問自己,還能想起剛進廠時的初心嗎?更何況,低迷了近6年的工程機械市場,就在此時開始爆發式增長,全廠上下5000多名職工都在準備擼起袖子、大干一場,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我怎能退縮,我要讓不可能變成可能,要樹立大國重器、中國制造的尊嚴。
帶著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出發了···
2017年12月12號,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徐工,我作為代表和總書記握手的那一刻,激動的熱淚盈眶。總書記說,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術是求不到、買不來的。
總書記的話,頓時使我信心倍增,從盛夏到嚴冬,前前后后歷時兩年8個月,960個日夜的奮戰。2018年4月,我和我的團隊自主研發的全球第一條起重機智能化生產線正式運行了!一個人,一條線,承擔了過去36名電焊工的生產任務,1加1等于36的愿望實現了!
到今天,這條智能化的生產線已經運行里程1932公里,生產起重機20018臺。現在,我們可以自豪地向黨中央、向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人民匯報:
我們做到了,讓世界第一條起重機智能化生產線誕生在中國;
我們做到了,讓大量的焊接工人從高強度、苦臟累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
我們做到了,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讓中國制造裝備世界!
我們需要您的關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