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冶建,后有冶煉。作為“共和國鋼鐵長子”總承包方和主要建設者,中國一冶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一冶”)承擔了武鋼各個時期的工程建設。
滾滾長江東逝水,崢嶸歲月競風流。作為中國冶建第一軍,中國一冶已悄然走過64年的歷程。
從沿海的“深圳速度”到海外的“中國速度”,從單一的冶金領域到多元的非冶金領域、從吃“鋼鐵飯”到吃上“環保餐”,40年來,沐浴著時代春風,中國一冶以市場為導向,敢為人先,傳承工匠精神,不斷改革轉型,實現了從冶金建設“國家隊”到新興產業領跑者的華麗轉身。
今起,本報推出連續報道,敬請關注。
窗欞陳舊、墻漆斑駁,與周圍靚麗挺拔的高樓相比,今天的深圳國際商業大廈(下稱“國商大廈”)已“落伍”。
但,在1984年那個黃昏,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正是站在這座大樓的頂樓,俯瞰建設中的深圳特區。
“這里才是創造深圳速度的起點。”今年7月,85歲的大廈建設者葉春霖重回故地時稱,國貿大廈還在打地基時,國商大廈就已竣工。正是國商大廈創造的“五天一層樓”速度,才激發出國貿大廈的“三天一層樓”。
國商大廈的創造者,正是在鄂央企“中國一冶”。
進入新時代,這只“拓荒牛”跑得更快:2015年又在巴基斯坦創造光伏建設領域的“中國速度”。
揮師南下
開創“深圳速度”
1954年1月,為建設武鋼,中國一冶應運而生。此后不斷轉戰南北,打響“中國冶建第一軍”威名。
改革開放大潮席卷中國,冶建大軍面臨新挑戰: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國家不再對國有施工企業下達指令性施工任務。
怎么辦?1981年初,中國一冶揮師南下,在深圳羅湖區一片荒丘湖沼地安營扎寨,成為首批“拓荒牛”。
特區建立之初,僅有的一棟五層樓房已是鶴立雞群的“摩天大廈”。深圳要建兩棟20層高樓、3層附樓的L形高樓“國商大廈”,采用政府出地、外商出資的模式,打響特區高層樓宇建設第一炮。
但基建開工不久就卡殼:工地打樁早已完工,施工單位卻遲遲沒有進場。原來,這座建筑動議之初,仍沿襲老辦法,把建筑任務分配給一家建筑公司。基建甲乙雙方陷入討價還價的拉鋸戰。
“誰的造價低、工期短,誰來承建國際商業大廈!”深圳市政府果斷決定,開全國之先河,公開招標選擇施工單位。中國一冶抓住機會參與競標,亮出每平方米造價398元、絕對工期18個月的底牌,擊退港商在內的10余家競爭對手。
1981年10月8日,國商大廈破土動工。大廈三樓以上為層高3米的標準層,每層樓所用時間一般少則10天、多則20余天。照這樣的速度,別說18個月,兩年也完不成。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5個月后,中國一冶打破原有施工隊建制,組成兩個綜合包工隊,實行“四包一獎”,即“包工期、包質量、包安全、包節約,完成指標有獎”的經濟承包責任制,將職工收入與勞動效率掛鉤。
新的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職工勞動積極性。9天、8天、7天,最后創造平均不到5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獲得時任深圳市副市長羅昌仁肯定。
1982年4月,國際商業大廈提前94天竣工,如數領到94萬元港幣的獎金,轟動全國。
走出國門
又創“中國速度”
特區第一條大道、第一座立交橋、第一座污水處理廠,就像見證青山從“荒五里”到“紅鋼城”那樣,中國一冶參與見證了深圳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化大都市的全過程。特別是,其一手打造的“深圳速度”,為企業走向市場、多元化轉型埋下伏筆。
作為湖北省最早“走出去”的建筑企業,2002年,中國一冶挺進孟加拉國,兩年后承建該國第一座立交橋。在科威特,中國一冶建成一座與摩納哥面積相當的大漠新城,被當地政府譽為“城市締造者”。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一冶積極響應,巧借東風,加大海外市場拓展力度。2015年,由中國一冶承建的巴基斯坦30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只用短短90天即完成50兆瓦并網發電,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首個實施項目,被《人民日報》譽為創造了光伏建設領域的“中國速度”。
近兩年,中國一冶深耕南亞、東南亞地區市場成果豐碩,先后中標印度OPPO制造中心、306米高馬來西亞凱賓斯基酒店、印尼青山鋼廠高爐、柬埔寨昊利酒店公寓樓等項目,涉及冶金、房建、能源、市政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成為閃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鄂企主力軍。目前,中國一冶累計在全球20余個國家和地區承接工程上百個。
從“深圳速度”到“中國速度”,中國一冶在持續的市場開拓中,走出湖北,搶占先機,勇立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