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白班時,天不亮就坐進駕駛室,上夜班時,天際線泛起魚肚白時下班。狹小是起重機圖片的空間里,劉承龍要時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以確保每一個動作操作無誤。“說不辛苦都是假的,但當司機的最大收獲就是摸熟了吊車的脾氣,知道哪個車好開好用,哪個品牌適合我。”劉承龍認為這就是剛入行頭幾年的最大收獲。
2008年,劉承龍迎來了職業生涯的一次身份轉換——第一次當老板,第一次購買屬于自己的吊車。
剛剛打算單干的劉承龍手里沒有太多錢,選購設備的首要原則是性價比高,其次是耐用。其實,在此之前,劉承龍心里已經有了心儀的選擇:新人用新車,他不想買二手進口車,而國產品牌里,最有好感的是徐工。
“做零活最好用的是25噸,那時候K系列剛剛上市,我一眼就看上了?!?/span>劉承龍談起這次選購過程,還和10年前一樣興奮,“操作方便,吊起東西來特別有勁兒,我周圍幾個兄弟看我買了都躍躍欲試也想買。”這臺嶄新的徐工吊車到來后,劉承龍的生活也開始發生改變。
在鄭州站穩腳跟后,劉承龍萌生了外出闖蕩的念頭。最遠的一次是到甘肅,而那也是讓劉承龍和K系列結下深厚“革命友情”的一次遠行。
“去甘肅時恰好趕上雨季,施工過程很不順利,返程路上還遇到道路維修,吊車陷入泥潭,駕駛室的玻璃都被大風給震碎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劉承龍心有余悸。但也正是因為經受住了這樣極端工況的考驗,劉承龍對徐工25K5-1產品連連稱贊:“后來我因為設備更新需要賣掉那臺去過甘肅的25K5-1,好幾個人都搶著要,沒想到二手車反而賣了個好價錢。”
如今,事業小有成就的劉承龍專注于在鄭州周邊施工作業,手上的設備進進出出,不定期進行更新換代。但不論型號、噸級如何變化,品牌始終是徐工。劉承龍說,徐工的吊車跟了他10年,產品質量他信得過,干散落就得這樣貨真價實的設備。另外,能讓他始終如一甘當徐工粉絲的重要原因,是徐工的產品更保值。他常常開玩笑,說其他人有了錢去投資房地產、金融、挖礦,他卻用自己的奮斗血淚史證明,買徐工吊車同樣保值,而且心里更踏實。